新闻与文学之旅14

2014-03-31 | 日记本:《个人日记》

采访基层单位领导班子的事迹

领导班子建设问题历来十分重要。有一个好的党政领导班子,是治理好一个单位或一个企业的必备条件之一。就企业而言,领导班子建设的各个方面真正搞的好,就有战斗力,在职工中就有号召力;职工信的过,就能把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量,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冶金部承钢炼钢试验厂领导班子,在自身建设中注重党政团结、“以车头带车厢”的经验,很有借鉴作用。

一九九一年九月,于占起和《承德市报》记者周舟等对冶金部承钢炼钢试验厂领导班子的事迹进行了采访。

1

三十五岁的王建昌厂长魁梧强壮。他家电冰厢里满当当的馒头帮了他不少忙。

五十七岁的穆振祥书记瘦弱多病。他家里的老伴患多年的类风湿病没少拖累他。

这一老一少,各领党政两条战线,共管千名钢铁战士,日夜进行夺钢鏖战。

记者采访,王建昌顾不上接待,第二天,带着副手南下济南、青岛。

工会主席陈文清说穆书记是承钢的“活化石”,你怎么也看不透这老头能经的住熊熊烈火的冶炼。承钢宣传部的领导不无煽动性地侃记者,试验厂的党政班子是好样的。弱不经风、貌不出众的穆老头居然敢侃这样的话:“我们这个党政班子,我敢说在廉政上是站得住脚的。”

承钢炼钢厂在几年前解体裂变,拆一为二。

一九八七年,承钢采用现代化先进技术,建起了三座二十吨氧气顶底复合吹炼转炉,成立了被称为“小宝钢”的第二炼钢厂。

承钢调集重兵强将组建了“二炼”,这一老一少撑起了炼钢试验厂的摊子。

原先的炼钢厂耸立着六吨转炉和五吨电炉,在现代化洋设备面前好似矮了一截,这些设备建于大跃进年代,三十年风与火令它们过早的衰落了。穆振祥和党委成员陈文清、刁殿君、副厂长高树奇眼望着这些设备进入而立之年,而今在洋溢着现代化风味的转炉面前他们默默无言。心里最难受的是穆老头,分家时他夜不成寐。三十五年前,矮小粗壮的中技生、钳工穆振祥走进滦河之畔的大片高粱地时,他是现在这个大企业职工的第三十八个报到者。

炼钢厂年轻一代的熟练工大部分被调集到二炼,其中包括建昌过去的同窗、现在的妻子傅金明。他们的心态与老一辈炼钢工形成鲜明对照,一个个欢呼雀跃、举杯相庆,年轻的心境驻满炉膛里的光彩。也有沉思者,副厂长王建昌,后来提拔为厂长助理的大学生魏洪如、吴仲利等,没有唉叹时运不济,有道是哀兵必胜,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他们确实面临着现代设备技术的强劲挑战。

中央的一位权威政治家接受冶金部意见,堂堂中国诺大的炼钢业尚没有一家专业炼钢试验厂。也许这是幸运的开始。一九八九年四月,就地搭台成立了冶金部承钢炼钢试验厂。任命王建昌为厂长,穆振祥任党委书记。

王建昌原是保棉一厂的工人,这位年轻的初中生志向高远、寒窗苦读,考取唐山矿冶学院炼钢专业,毕业后来到承钢炼钢厂从炉前工干起,才干与进取并肩长高。他说话时目不斜视,棱角分明的方脸透着凛凛威风,望而即知是一个马拉松钢铁交响曲的“性格型导演”。

北京钢铁研究总院投资七百万元,用于改造基础设施,除这笔投资外,要人没人(企业里的人们习惯上不把“老弱病残”当作人),要物没物,只有两座孤零零的电炉,两座该淘汰的小转炉相对而望。

出人意料,委任令下达后,九百名职工衷心拥戴这一老一少。

我们和他俩共渡难关。

2

中国的企业与西方工业化国家企业相同又相异,异即为中国企业之特色,这特色与许多“敏感问题”构连而成。这些问题直接影响职工情绪,若处置不当,则发生的消极怠工比上街游行示威更为可怕。

眼下穆老头就遇到了奖金分配不公的大事。

一群工人推开穆的办公室。

“穆书记,上个月天车工段和我们电炉工段奖金一样,不合理。”

“就是嘛,我们炉前工比天车工条件艰苦。”

......

工人们说话冲,直来直去,看的出和书记的关系是融洽的。奖金分配难,对职工的劳绩考核尚没有深入细致地考核到每个人的头上,难以分出个合理的三、六、九等。穆老头问明原委,笑道:“大家先回去安心工作,奖金问题会公正处理的。”

穆老头来到电炉工段,和炉长、大班长、工段长核实了工人反映的情况,征求了大家的意见,又找到转炉工段的技师王喜桥:

“上个月天车工段和电炉工段的奖金一样,你身为局外人,看合理不?”

“不合理,因为......”

王喜桥说的头头是道,穆书记听着不住地点头。

然后,他和建昌、工会主席张乃礼碰头商量,决定给电炉工段增补了奖金。

不知王喜桥技师的住房得到改善没有,他知道穆老头和王建昌厂长至今居二室。建昌大学毕业后,就分配在转炉和电炉实习和工人融洽相处,体察弟兄们疾苦,又看着建昌走上领导岗位。

王建昌居马路边的一座楼,阴暗嘈杂。建昌开支三千余元从北京购置电脑复印机和软件,抽暇钻研计算机技术。他相信总有一天企业会依靠电子计算机,迈上管理现代化的台阶;试验厂也将会有出类拔萃的日子。

要一套宽敞住房的机会终于来了。

两千双眼珠子盯着这“十三套”。

一九九0年,承钢分配给试验厂十三套新落成的单元楼。党委成员、正副厂长讨论分配给谁好。

一位副厂长首先发言:“我的意见,分给建昌那套三室一厅的,他现在的房子黑洞洞的,晚上车辆嘈杂影响厂长休息......”

王建昌溜着捏在手中的厚厚一叠申请住房名单:“三室一厅的我不能要,两室一厅的也不要。那套三室一厅的,我建议分给吴永祥老师傅,还有魏枝师傅,一九五六年参加工作,一直住平房,老少三代,将要退休的人啦,日子过的太挤太难啦......”

王建昌表态出语平凡,语惊四座。七名班子成员意见出奇的一致,穆老头最后拍板:“这十三套全部分给一线工人,干部一律以后再说,有意见吗?”

“没有。”

天下第二难的难题就这么简单地化解了;近千名工人的心,象沸腾了的钢水:“你说咱爷们的眼光怎么样?跟着这样的头头没错,走,这一班非多出一炉钢不可,要不不过瘾......”

承钢每年分给试验厂一个农转非指标,有四十五名家属农村户排号翘首等待,错后一号就要苦等一年。

好多人向建昌表示感情,送上人民币和物化的人民币,祈望打动掌权人的心肠,得到怜悯和恩赐。

有一名职工轻手轻脚走进王建昌的办公室,放在桌上一个铝饭盒,瞅了他一眼转身就走了。建昌打开盒盖,一封要求转户的短信,写的火热滚烫,信下压着一叠“大团结”,足有八百元。建昌退了礼款,收下了他的心意,不忍心批评他。

后来的发展完全出人意料之外。

勤杂工孟庆祥默默无闻地干着琐碎繁杂的工作,得不到表扬和光荣,下班后服侍多病的妻子,平时难得接触工作繁忙的书记、厂长,也没有经济条件表示对领导的感情。穆书记、王厂长想到了孟庆祥。孟庆祥如愿以偿,感到那天的太阳格外温暖,月亮非常明亮。

羊年春节将至,王建昌和穆老头合计,对各科室提出的仿效流行的世俗,给上级处室的头头脑脑有所表示,无非求得欢心求得帮助。羊年致清和不送了,决定把这笔钱分给了一线工人。

头一年试验厂产量超额20%,开发十二个新品种,十项基础工作达到省级先进企业水平,柴广海小组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一花独放十里钢城。

3

承钢召开工作会议,下达一九九0年的生产经营任务。刘克忠经理感到给试验厂的任务重了点,这位肩头担子更重的大管家无法不加码或“鞭打快牛”,亲切地询问他的部下:“建昌,你们厂房进行大修,完成这么重的任务有困难吗?”刘经理把六万五千吨的任务压在了他的肩头。

王建昌并非借机表示自己的高大,厂子刚刚起步,困难重重,但让我去干这个厂长就是让我去克服困难,不然要我这个厂长干啥?望着受人尊敬的刘厂长,建昌吐出立军令状般的气势:“没困难!”

王建昌在创造奇迹的同时也塑造了自己。他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风格,熏染着他的“重臣”陈文清、高树奇、魏洪如、吴仲利;魏老头的廉洁公正为共产党员做出了榜样,“冲锋”的和“坐坡”的配合默契,形成强大的凝聚力量。各工段长、大班长、炉长、炉前工,党委行政各科室的头头,这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炼钢指挥系统,同向运转,齐刷刷地在炉前集合,经受着千度高温的冶炼。

电炉的别称“电老虎”。

王建昌要打虎。

建昌和机动科的同志设计的电炉水冷电缆短网技改项目,需投资十六万元。风险就在失败的背后。

有关领导望着年轻自信的王建昌:“你有多大把握?”

“我们经过充分论证,我相信我们会成功。”

“好,责任重大,祝你成功,请你签字吧。”

王建昌拧开笔帽,毫不犹豫地签名;签名的同时,他的脑子里盘旋着一个念头:“责任”这个词真是太美妙了......

珠网般盘旋缠绕在电炉车间的电缆,经过日夜清理奋战,新的电路运行装置提前完成,电老虎俯首叹服,吨钢电耗节电十五度,当年见效益十四万元。冶金部发出的统计通报,试验厂在全国三十七家同行企业名列第八,位次跃前了六名。

“现代派”厂长王建昌,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崇尚“严细”作风。这对于习惯了粗放工作的干部、职工无疑是莫大挑战。积习难改,你要改,你得伤人伤面子伤钱,最后你自己伤痕累累。人情脸面的贵重,实为中国企业一大痼疾。王建昌不能不革新不挑战。

承钢颁发新令规定,成品样送双份进化验室。那次电炉工段只送单样,虽未造成任何损失,但已严重违反质量要求。难题又回到了厂考评委员会的办公桌上。

王建昌眉头紧蹙,斩钉截铁:“1,厂长王建昌、厂长助理魏洪如负有责任,各免当月奖金50%;2,电炉工段领导由于贯彻规定不得力,负直接领导责任,各免当月奖金50%;3,技术科监督不到位,免科长当月奖金50%。就这么写在纸上,贴出去;再有违纪,加重处理!”

依照王建昌的命令,这张“公报”赫然张贴在办公楼前的墙上。

从科室到炉前,闻者无不咋舌。

游击队打“八路军”反而强化了向心力。

多出钢,出好钢,有必要先“硬化”这炼钢的“人”。王建昌拟定的对各项主要指标考核实行“三奖三罚”的改革方案,得到穆老头的鼎力支持。作为“硬化”方案的炉长聘任制的推行,则更得中青年炉前工的欢呼:不出好钢的老好人炉长就应该下马!

质量、品种,是企业效益的命根。

人人都受到鼓励,可以报名参加技术理论考核,竟争炉长的交椅。人人都看到了自己的脚下展开的希望之路,铁是可以炼成钢的!全厂成立了QC小组,小青年们从“方城”里撤出,钻研和自己命运相关的理论和技术。QC小组开展了十四项技术课题攻关,其中“缩短冶炼时间,降低冶炼电耗”和“减少缩孔,提高电炉钢合格率”两项成果,在承钢非别夺得第一、第七名。“缩短冶炼时间,降低冶炼电耗”QC成果还获得市、省优秀成果奖。QC小组成为炉长、大班长的摇篮。

电炉工段十一名成绩优秀者获得炉长资格,九名被聘为炉长。被聘者不仅仅每月多拿二十元岗位津贴,每一炉沸腾的钢水都昭示着炉长的荣光。

马年中期推行新制。全年日产钢稳定在二百吨水平,连续七个月创造出月产突破六千吨的记录;消灭了跑钢、混号、漏包、工伤事故,各种耗能明显降低,产量质量明显提高。这年全厂超产20%,完成承钢下达的硬指标。

化铁炉工段段长刘卫东对那一幕绝壮的奋战铭心刻骨。

过去铸造依靠冲天炉,去年投资改造的化铁炉是承钢“七五”重点技改项目。改造完成后,技术人员差一班人,有一阵子一个班要上十二个小时。后因原料涨价,停产待工,工人放假半年。今年五月十六日决定点火出铁。

这天早六时点火,忙了一天工作的王建昌厂长,在零时又下到化铁炉工段,穆书记和其他领导协助作准备工作。

九时应该出铁,因事故未果。

不分领导、工人,全力投入突击抢修,汗水搅和灰尘,大家都变成人不人鬼不鬼的模样。

中午,王建昌八岁的女儿打来电话:“爸爸,你回来,我饿了......”

“吃完了......”

“你妈呢......”

“也没回来。”

建昌的妻子傅金明已升任二炼的副厂长,夫妻比翼,跟丈夫一样,常常下班回不了家。

建昌吩咐女儿:“上小饭桌上买点饭。”

“爸爸,我没钱了......”

泪水在建昌的眼眶里打转:“爸爸回不去,你去王阿姨家里吃点......”

抢修到零时,建昌、穆书记一直顶在现场。炉前工吴凤祥,好多年闹气走了许多单位,“屡犯不改”。调进试验厂,不知怎的精神振奋,这次接连奋战十二小时“不掉链子”。

次日早六时,灼红滚烫的铁水喷涌出炉。

肠子咕咕叫,大家才想起少吃两顿饭,弟兄们累的不行了。王建昌叫人抬来存在办公室的整整一厢方便面:“来,我请大家,吃!”弟兄们说不合适,怎好意思白吃厂长的。

“少罗嗦,白吃还不快点。”

4

七月八日,王建昌一行南下取经返回。

一份报告放在他的案头:一九九一年一至六月,各项主要指标超额完成半年任务,电炉炼钢达到国家特级炉水平,电耗居全国同行业第一名......

在取经间隙,他和魏洪如、吴仲利又拟定了新的技改方案。再登一个新台阶,这是勿庸置疑的。

刚性凝聚,攻无不克。

于占起和周舟等进行采访后,合写了报告文学《刚性凝聚---记冶金部承钢炼钢试验厂领导班子的事迹》,在《承德市报》一版头条加编者按发表。

更多相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