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文学之旅10
创作散文《鸳鸯姑娘》在“中国青年散文大赛”中获奖
一九八九年七月,于占起创作散文《鸳鸯姑娘》,参加《山西青年》举办的“中国青年散文大赛”征文,获奖。全文如下---
我家的墙壁上挂着一幅鸳鸯,这是我和妻结婚时一位叫鸳鸯的姑娘送来的。晚上,躺在床上,品着妻为我沏的茶香,望着墙上的那幅鸳鸯,我就想起了鸳鸯姑娘。
我是去年回农村外祖母家认识鸳鸯姑娘的。她常来外祖母家里玩。鸳鸯姑娘长着一双大而多情的眼睛,我却对她的名字产生了兴趣。一次,我问她为啥取名“鸳鸯”,她怔了怔,眼睛里露出忧郁难言的光。外祖母告诉我,她刚生下来时,家里就把她和邻村一个姓汪家里的男孩订了“娃娃亲”,给她取名“鸳鸯”。
平时,鸳鸯姑娘不爱笑,忧忧郁郁的,脸上没有一丝笑容。她来外祖母家,总是坐在炕边上,低着头刺绣。有时说上几句话也都是些男方那头催着结婚、她不同意之类的。说着说着,眼睛就红了。外祖母安慰她,她说怎么能和一个与自己没有感情的男人结婚呢。
一天,我在鸳鸯家里看到一幅鸳鸯,好看极了。她说这是她准备的定情之物,原来她背着家里和另外一个男青年恋爱了。我问她为啥用鸳鸯做为定情之物?她说鸳鸯象征爱情忠贞不渝、两颗心紧紧相连、棒打不散。我被鸳鸯姑娘追求美好爱情的一片痴情深深地感动了。鸳鸯姑娘问我有女朋友没有,我告诉她快结婚了,她说等我结婚时送一幅鸳鸯给我。她有说有笑,很是高兴。
以后半个多月,鸳鸯姑娘没有来外祖母家玩。据说她家里知道了她和那个男青年恋爱,不同意,非让她和姓汪的男人结婚。我不禁为她的婚事担起心来。
从外祖母家回来不久,我结了婚。鸳鸯姑娘托外祖母捎来一幅鸳鸯。外祖母说,她怪可怜的,神经受到刺激,精神不太好。我和妻听了,心里生出一种怜悯之情。
赏《春》 为陌生作者写评论
有的好作品,其好一眼便可看出;还有的好作品,则像品南方自酿的米酒,细细品尝方可品出好的味道。
一九九0年三月八日,于占起读了《承德群众报》“百花园”文学栏目发表的崔玉茹的散文《春》,顿觉一幅活脱脱的报春闹春图徐徐地展现于眼前:早春的清晨,发芽的柳枝,泛青的小草,山坡上白了的梨花,粉了的桃花,艳了的杏花;田间耕作的村民,挖地的年轻人,修剪树枝的看寺老人和晨练跑步的“我”......
读着读着,于占起也不知不觉地身入“春”中了......
《春》是一篇“春”味颇浓的抒情散文。作者通过对“春”真切自然的描写,生发出惜“春”、爱“春”之情。可贵的是这情是自然生发的,不是外加的。更为独到的是作者只为大自然之“春”施上几丝轻彩淡墨,而对人之“春”却浓墨重彩,强烈的时代之“春”自然地流露于“春”中。
《春》味浓,但于占起觉得这味中的哲理味似乎淡了点。如果作者再放入些许哲理佐料,那么《春》味则浓上更浓了。
赏《春》,给于占起总的明显感觉是“自然”,不仅于此,且留下一些耐人寻味的东西。
兴之所至,于占起写了评论《赏春》,在《承德群众报》发表。
眼皮下捡到的新闻
一九九0三月二十二日,于占起和宣传部的一位同事到炼钢厂送宣传报道提纲,在炼钢厂工会门口碰到了工会主席计德荣。计主席说他和工会另两位人员马上起程要到北京送款。和于占起同行的同事问是什么款?计主席说是向亚运会捐款。于占起留心问了一句:“捐款的都有谁?”计主席说:“有炼钢厂女工捐的款,还有炼钢厂厂长樊永忠从刚刚获得的‘科技兴冀’省长特别奖金中拿出的二千元。”
听着,于占起不由地心头一动:向亚运会捐款的人千千万万,所捐数额几万元、几十万元的多了,已经不成为什么新闻了。然而樊永忠捐款这件事却很不一般,这里除了爱国外还有更闪光的东西。于占起马上找到樊永忠,既没流露意图,也没拿采访本作记录的样子,只是当听新鲜事问他,于是,樊永忠说出了捐款经过。几年来,樊永忠厂长锐意改革,使炼钢厂年年超额完成生产任务。他与人合作研制成功的“钒渣直接合金化新工艺”,荣获一九八五年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九八九年,他又荣获河北省“科技兴冀省长特别奖”。前些日子,他听说在北京举办第十一届亚运会资金困难的消息后,很是着急,心想:“是党和国家把自己陪养成为一名共产党员、领导干部,还给了很多荣誉,现在国家有困难,自己就应该为国家分忧解难。”他和爱人商量后,决定从奖金中拿出二千元捐献给第十一届亚运会。
于占起采写了人物新闻《樊永忠向亚运会捐款二千元》,在《工人日报》、《河北日报》等新闻媒体发表,在《冶金报》举办的“人物新闻”征文中入选,获承德市好新闻奖,采写的体会文章《眼皮下捡到的新闻》在《冶金报通讯》发表。
采写承钢“岗位雷锋”
承钢结合本单位实际,鼓励职工立足本职学雷锋,人人争做螺丝钉,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几年来,先后涌现出一大批放在哪里、哪里闪光的“岗位雷锋”。
为了把学雷锋活动落到实处,学到雷锋精神的实质,承钢广大职工自觉地在本职工作中学雷锋,在自己的岗位上学雷锋,比干劲,比钻劲,争做不生锈的螺丝钉。很多职工在各自的岗位上放出了光彩,涌现出众多个放在哪里、哪里闪光的“岗位雷锋”。他们中,有在厂长岗位上勇于改革、使企业五年迈出五大步、受到河北省冶金集团嘉奖的刘克忠;有在党委书记岗位上积极探索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荣获“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的刘树煌;有在工会主席岗位上认真开展工会工作、荣获“全国优秀工会工作者”称号的王嘉兴;有在科技岗位上勇于革新、荣获河北省“科技兴冀”省长特别奖的樊永忠;有在教师岗位上默默耕耘、荣获河北省“优秀园丁”称号的张宁;有在医务岗位上不断钻研医疗技术、荣获“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的孙志诚;有在厨师岗位上刻苦学习烹调技术、荣获“国家特二级厨师”职称的宋秉林;有在电焊工岗位上努力学习电焊技术、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的冯柏松;有在炼钢炉长岗位上创承钢电炉钢班产最好水平、荣获“承钢十佳青年”称号的解志勃......
一九九0年三月,于占起采写了消息《承钢涌现出一大批“岗位雷锋”》,在《冶金报》发表,在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获承德市委、市政府好新闻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