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文学之旅7
第三次宣传报道承钢改革
一九八七年,承钢为理顺国家、企业、职工之间的分配关系,实行工资总额同上缴利税挂钩,使企业一举摆脱困境。
承钢是一九五八年后陆续建成的地方骨干钢铁联合企业,由于生产能力不配套和经营管理不善,一九七八年以前一直亏损,以后处于微利状态。一九八四年九月实行厂长负责制后,用“挂钩”办法,取得工资基金的来源,为搞活企业内部分配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承钢的挂钩项目有吨产品工资含量、百元产值工资含量、百元利润奖金含量、单项承包、机关奖金与经营建设成果挂钩浮动等类型一百二十六项承包责任制;二级厂、矿对工段、班组实行四百六十一项承包责任制,厂内经营承包,工人岗位等级工资。这样,初步做到按贡献大小、责任大小分配劳动报酬。特别是在产品销路好、产量与效益成正比关系的主要生产单位搞吨合格产品工资奖金含量包干,透明度高,易于计算,使职工直接看到了增加产量、提高经济技术指标与个人增加收入的关系,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挂钩”使承钢的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生产稳步增长,一九八九年实现利税比“挂钩”前增长了三点二倍,职工平均工资由一九八四年的一千零三十元五角三分上升到一千五百四十元五角八分,职工生活明显改善。
一九八八年一月,于占起和《河北日报》驻承德记者站站长王志强、河北人民广播电台驻承德记者站记者徐树春共同采写了消息《承钢实行工资总额同上缴利税挂钩一举摆脱困境》,在《河北日报》一版头条发表,在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
第四次宣传报道承钢改革
一九八八年以前,现行住房制度存在很多弊端,实行低租金制,只有投入,没有产出;住房分配上的不公正,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有房的多多益善,无房的盼了一年又一年。住房改革,势在必行。一九八七年底,中国国务院颁发了住房改革实施方案,要求从一九八八年起,用三、五年时间,把住房改革在中国城镇分期分批推开。承钢先行一步,于一九八七年底采取提租发券的办法,对部分住房实行了改革,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一九八八年三月,于占起和《河北日报》驻承德记者站站长王志强、《承德市报》记者姚宝昆、王大光对承钢改革住房制度进行了详细采访。
房子,涉及千家万户生活,牵动亿万群众心房。有房者,会喜形于色;无房者,难免愁上眉梢。在现有的条件下,怎样更好地满足人们住房的需要?怎样才能使住房制度更加合理?承钢走改革之路,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呈现出新的希望之光。
一九八七年底,承钢实行了提租发券、空转起步的住房制度改革以后,出现了多年未有过的“新鲜事”。
分房时,一些干部职工改变了多年的传统,由抢二、三层楼房变为主动要“顶天立地”的顶层和底层。一位副厂长,按住房制度规定,可申报三室住房,可他却要了两室。袁长顺、赵连营两位处级干部,按所得的分房“分数”,原计划要二楼。房改后,他们根据收入情况一算帐,自觉地要了高层,搬进了四楼。这样,房子好分多了,思想工作也好做了。
有的住大房和楼房的职工,主动要求调换,大换小,多换少,楼房换平房。工人伊宏瑞,家中四口人,现住五楼,除补贴外,每月交房租二十二元四角八分。他找领导要求换为平房。还有十几家住户也在酝酿调换住房。
群众的舆论和平日的言谈也出现了新的话题,“住房制度早就该改改,过去,多住房不多拿钱,当官的图宽敞,咱这没辙的永远没辙......”
“这回,不就有盼头了吗?多住的多付款,少住的少掏钱,多住房的伤筋动骨,自觉地刹刹车,没房的不就有希望了吗?”
“看来,大锅饭住房不灵了,以后真得算计算计,得摸着腰包要房。”
“可不,多住几十平米房,多掏几十元钱,真得早点张罗张罗,往小了调调,免得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
是的,要求换房的职工尽管人数不多,正确认识房改的言谈话语尽管是刚刚谈起,但这是改革的音符,是新的信号,是愁煞人的房产业中呈现的一束希望之光。望未来,思过去,谁能知晓,承钢历史上的住房又是何等的难上加难。
承钢,这个名扬冀北的塞外“钢都”,拥有职工一万七千多名,两千五百多户。建厂三十年来,房产投资两千五百多万元,共建住宅楼三十九幢,平房六百四十二栋,总使用面积达十七点一万平方米,但仍是人多房少,供需矛盾突出。仅去年统计,无房户三百六十户,拥挤户二百七十九户。每当分房时,你争我要,厂领导到处有人跟梢;行政处长的办公室更是说客盈门,瞧那热闹劲儿,喊爹骂娘的有,软磨硬泡的有,揪脖领子楞耍的有,四肢乱抽犯病的也有......
为此,承钢领导经常困在“愁城”嘬牙花子,叹之曰:“付不完的债,还不清的帐,住房建设,是填不满的无底洞,难啊!”
住不上房的群众自然有意见,有的唉声叹气:“房子年年建,我们年年盼,可要弄套新房,就像登梯子摘月亮一样,难啊!”建房难,分房更难,领导为难,缺房的困难。为什么会如此这般?人们开始追根溯源。
每次分房,都少不了“开锅”,有争的,有吵的,有闹的,是承钢职工素质低、思想觉悟太低吗?......
房子年年盖,而又年年不够分,包袱长年背,窟窿堵不上,原因是什么?近年来,承钢领导班子多次追根溯源,分析“病疙瘩”。他们意识到,住房建设形成了无底洞,一不是盖得少,二不是职工觉悟低,归根结底是低租金福利住房制度不合理,存在许多弊端。他们联系承钢实际,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住房不受经济收入的约束,价值规律不起作用,出现了无房盼有房、有房盼新房、有了新房盼宽敞的现象。反正都是那么“三瓜两枣”的房租,充其量不过一斤烧鸡钱,谁不想宽敞宽敞?这是多数人的心理;住房实行低租金制,只有投入,没有产出,不能形成良性循环,就是有座金山也不够天长日久往水里搬......摸准了“病源”,统一了思想认识,旧的住房制度已经走进了死胡同,不改革是没有出路的。
一九八三年,承钢就想对旧的住房制度进行改革,可舆论上缺少点支持,社会上缺少点“小气候”,“温度”似乎达不到。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他们的信心不断增强。一九八七年八月,承钢领导班子参照外地房改经验,结合承钢实际情况,向旧的房管体制“开刀”,采取提租发券空转起步的办法,进行改革试点,然后在承钢铺开,决心打破传统住房制度,开始探索新路。
一九八七年,承钢新建四栋八千平米住宅楼,可解决一百四十户住房。可是,要房的却达一千多户,情况比较复杂。改革旧的住房制度,从哪开始?就从这新建的四栋楼房开始,用经济手段调解住房供需矛盾。
承钢成立了房改小组,调查摸底,查清了承钢职工的住房状况,明确职工住房控制标准;多方征求意见,进行综合平衡,制订出具体分房细则;反复测算数据,设计出住房改革方案,然后,提交职代会讨论通过。
承钢制订了新的房租标准,按折旧费、维修费、管理费、税金和投资利息等五项因素,每平方米使用面积月租金额为:一层和顶层一元一角五分,二、三层一元三角五分,四层一元二角五分。同时,本着提高房租和发放的住房券基本持平的原则,住房券的发放系数为职工基本工资额的22%,发到职工手中,按月交纳,不足时则交纳现金。为了防止职工不顾经济收入无计划要房,承钢明确规定:凡住进新楼的增支户,一律不减免补;分房时,根据职务、职称、岗位、工作情况、贡献大小、工龄长短、家中人口、子女情况、居住现状等多种因素制订了增分、减分细则,经考核评分,按职工得分多少的顺序来分配住房,张榜公布。
这样一改,分房时,吵闹要的少了,动脑筋算帐的多了;抑制了一部分人扩大住房的要求,缓解了矛盾,一百四十家住户比较顺利地迁入了新居。
一九八八年一月份,提租发券的办法经过实际运转,得出结果:一百四十个住户中有二十一户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支出,最高的多拿房租五十多元;八十九户处在中间档次,交纳的房租与领取的住房券大体相等;三十户挣了钱,节余了住房券,人称为“沉淀户”。为什么有的多付款,有的将持平,有的还挣钱呢?行政处房产科的人员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主要原因是:住房券只发给在承钢工作的职工,每人发基本工资的22%,这样,一个家庭,在承钢工作的人数越多,领到的住房券越多,除了交够房租外,还有一定的结余。炼钢厂的杨玉福,全家六口人,五人工作,住在两室的楼房,每月应交房租五十一元二角六分,领取住房券七十三元七角,月结余二十二元四角四分。
同样,居住面积相同,在承钢工作的人数少,领取的住房券少,就得另外多交现金。一位副厂长,三口之家,两人工作,住一户三室楼房,除交付住房券外,每月还得多交房租十六元二角五分,属于增支户。由于工作人数和房间面积等因素,也有的住户领取的住房券与应交纳的房租大体相等,基本持平。行政处的人说:“由于社会分工不同,职工家庭成员有的不在承钢工作,领不到补贴,承钢的房改先行一步,自然会出现一些增支户,如果全社会都实行住房改革,不管在哪个单位工作都能领到补贴(住房券),增支户就会大大减少了。”承钢领导也深有感触地说,企业改革多么需要社会改革配合啊!
住房改革,涉及到千家万户,情况千差万别,难度较大,而承钢勇于探路,迈出了第一步。这一步,是改革的气魄和辛勤汗水之和;这一步,也有难言的酸咸苦辣,它多么需要社会的配合!然而正是这一步,突破了旧的框框,使人们看见了房改的希望。
对于承钢人来说,还需要挺身抬足,迈出第二步、第三步......
采访结束后,于占起和《河北日报》驻承德记者站站长王志强、《承德市报》记者姚宝昆、王大光合作采写了通讯《第一步---承钢改革住房制度初见端倪》,在《承德市报》一版二条加编者按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