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文学之旅6
撰文和文学爱好者谈文学创作体会
平时,经常有文学爱好者来信或登门,向于占起求教有关文学创作上的一些问题。
一些初学写作者,总爱变换文学形式,昨天写小说,今天写诗歌,明天写散文,后天写报告文学,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这样写,虽然什么文学体裁都可照量一番,但同时也带来很大的坏处,就是什么都浅尝辄止,蜻蜓点水,连毛发都沾不着雨露,结果自然是:门门不通,样样稀松。
于占起认为:还是重点突破为上策,可以选定自己最喜欢最顺手的文学形式,集中精力,先攻一种。
文学样式虽千姿百态,但万变不离其宗,它的祖宗都是文学,是可以触类旁通的。从文学史上看,真做到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即长于小说又通晓诗赋、即长于戏剧又精于理论是不可能的。古今文学大师,看家本领也就那么一两样。初学写作者,没必要学“神农氏遍尝百草”,实在莫如练就一种“罗家枪”为好。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于占起写了《遍尝百草莫如练就罗家一枪》,在《承德市报》发表,与文学爱好者进行探讨。
对一名写作者说来,随着某篇作品的问世或发表篇数的增多,不免就有些飘飘然了,仿佛天下之大,唯我独尊。
于占起认为:作者发表篇数的多少,决定不了作者水平的高低,文章的长短,分不出文章的好坏。长篇虽长,却不乏低劣之作;短篇虽短,也有优秀之文;篇数再多不一定有杰作出现,而处女作也有可能文史留名。一个有一定成绩的作者是初学写作者的老师,但他也是对文学有相当造诣的名家的学生。
中国自古就存在文人相轻,门户有见。
于占起认为:写诗的应瞧的起写散文的,写散文的应瞧的起写小说的......在文学面前,没有门户之见,贵贱之分,任何文学样式及所有从事写作的人都是平等的,文无止境,莫固步自封。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于占起写了《作文需有文德》,在《承德市报》发表,与文学爱好者商榷。
筹办中国“神龙”散文大赛征文未果 《滦阳散文报》停刊
滦阳散文社自一九八七年一月创办以来,社员们除在《滦阳散文报》发表散文外,还在中国各级报刊等媒体发表散文等文学作品数百篇,有的作品在各种征文、评奖中获奖,滦阳散文社和《滦阳散文报》在中国文坛影响甚隆。
一九八八年一月,于占起开始筹办中国“神龙”散文大赛,亲自撰写征文启事如下---
中国 "神龙"散文大赛征文启事
龙,中华民族的象征,神奇莫测,力量无穷。
一九八八年,龙年,中国,这条东方的神龙,要腾飞于世界上空。每一位炎黄子孙,谁不愿做具有神奇智慧和无穷力量的龙种?
《滦阳散文报》系中国第一家散文报,深感为讴歌中国改革发展贡献力量之重任;同时,又为中国散文报刊只有三、四种,举办散文评奖少、从事散文写作人少的现状焦急而忧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散文理应紧和时代的鼓点而放歌。为繁荣散文创作,促进散文事业的发展,本报编辑部决定,率先在中国范围内举办“神龙”散文大赛。
征文参加者年龄不限,征文篇数、字数、内容不限,尤其欢迎散文创新之作。
本报真切地希望每一位有志于散文创作、为推动散文事业发展的龙的传人、龙的子孙、真的龙种,拿起手中的妙笔,为中华民族这条神龙的腾飞,点上真挚的一笔。
快快腾飞吧,神龙!
快快腾飞吧,散文!
快快腾飞吧,无数个散文家!
《滦阳散文报》编辑部
一九八八年一月一日
正当中国 “神龙 ”散文大赛征文进行时,由于特殊原因,未果,《滦阳散文报》随之停刊。
滦阳散文社做为中国(世界)第一家散文社,《滦阳散文报》做为中国(世界)第一家散文报,在中国(世界)文学史上、特别是散文发展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不可磨灭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