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文学之旅5

2014-03-31 | 日记本:《个人日记》

跟踪采访陈培坚

决定采访陈培坚,有关他的传闻接踵而来:

“他吗?可真是承钢一大怪,除了回家探亲穿件新衣服,一年四季全是工作服”。

“他的事难说,一年在厂里也呆不了几天,不知道他都跑些啥......”

“ 陈培坚这样的同志实在少有......”褒?贬?传奇一般。

正巧,陈培坚晚上因公到天津办事,于占起和肖利平商量决定,和陈培坚一起到天津,跟踪采访陈培坚。

一九八七年三月的早春,天气异常寒冷。晚上,于占起和肖利平、陈培坚三人坐在承德开往天津的火车上,采访在聊天中进行着......

陈培坚很普通:灰白不均的蓝上衣,没有裤线的灰裤子,分不清颜色的运动鞋。通身上下精神饱满,只是那稀疏的头发告诉人们,他已步入五十二岁的人生历程。

陈培坚时而热情奔放,时而泪水吟吟,滔滔不绝的话语流出很多事---

陈培坚一九五七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一九六六年初,承钢做为三线工程重新上马恢复了生产。身在天津河北省冶金厅工作的陈培坚,遥想地处燕塞的承钢,一个念头开始萌生;承钢矿产资源丰富,有中国北方最大的钒钛磁铁矿,自己应该去开发那片资源......于是,他和已经恋爱两年的女教师依依惜别,带着女友的嘱托和那多彩的梦,来到了承钢。

仿佛他命运多劫难。刚到承钢一个多月,十年浩劫开始了,搅乱了他的理想。于是,他结婚,一年后回天津伺侯分娩的妻子,二十天后,当他踏进车间的大门,变成了被揪斗的“漏网大右派”。面对动乱和不实之词真是报国无门啊!他怀着一颗沉重的心,给妻子寄去几句话:“我暂时不能回去。有些事会澄清的......”这一暂时,竟然两年多没能回家。

但他并没被压倒,问题终于得到解决,他开始了盼望已久的工作。

那是秋风送爽的时节,已是机修厂电炉工段技术员的陈培坚去轧钢厂看同学。一名负责生产的人向他透露无缝顶头困难的消息,时常待件停产,无缝顶头必须向天津求援。“哦,这没关系,我给你试试”。陈培坚抢过这燃眉之急的重任。办完一系列的手续,他带着一班人马投入了紧张的战斗,去外地学习又回厂试制。

陈培坚几乎扑在现场上。电炉冶炼,他守在炉旁;坯毛车制,他亲自指挥;直到出来合格的顶头,他才兴冲冲地背到无缝轧机前。

轧机轰鸣的厂房里,陈培坚已整整观察了八个小时,快下班了,测试仍没有结果。再连一个班。他暗自决定,顺手从兜里掏出一个面包和几粒糖果。初冬的凛冽寒风从敞开的门窗涌进来,混和着浓烟包围了他。两个班的工人零点交替了,而他仍牢牢地站在机台旁,盯着正在使用的顶头,一直到天明,清清楚楚地记录了顶头的使用寿命,才揣着成攻后的喜悦离开了厂房。

钢管攻关,硌钼钒钛轧棍的试制,委派的项目,自己抢的重担,他都要从第一道工序跟到底。不论白天黑夜,不管严寒酷暑,只要试制他的产品,他就奔赴现场。工人们说:“这人真有精神,闲了就在休息室眯一觉,已经七天没回宿舍了。”

他的每项科研成果的每个分子都凝聚着他的心血,记录着经常忙得一天只能吃一顿饭的艰苦。“任劳任怨”、“不辞辛苦”这些词汇怎能确切表达这位受过创伤的知识分子的情怀和功绩呢?

改革不再使企业单纯完成指令性计划。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活动迫使人们接受经营、价值、竟争、市场、效益等新的观念。厂长要迅速调集一批具有开拓经营思想的人才到经营开发第一线。“让老陈去跑信息、推销产品吧”,“可是,已是主任工程师的陈培坚能同意吗?恐怕......?”厂有关领导找陈培坚谈话,刚一提起话题,陈培坚已跃跃欲试,倒出自己想了多年的要开发的项目和建议。

他鄙视争荣誉、闹地位,平时总爱看《兵舰知识》、《舰船知识》,它们频繁输出信息:四川机械行业广泛应用钒钛生铁、苏联高炉铁水直接浇铸钢锭模......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飞速的科技动态,仿佛雷电般地震撼着他的心灵。每逢谈论这方面的问题,他总是打着激昂有力的手势,象是冲锋疆场的战士。

他确实是战士。为了承钢的发展,为了钒钛的开发,他卸下官衔,扑在拥挤、嘈杂的铁路、公路运输线上,背着旅行凳奔跑在人流中。他达到了美国洛杉叽水平---平均每天在火车上坐八个小时,而且,常常坐末班车:有车就走,从不等卧铺,不等座号。

炼钢厂研究成功“钒渣直接合金化新工艺”,陈培坚立即启程,扩大成果。

他清楚,直接合金化,以增钒剂代替钒铁作为冶炼钒钢的新原料,减少了钒渣磁选、酸浸、加铝硅冶炼等繁杂工序,大幅度降低了炼钢的成本。而且,含钒钢要比普碳钢节省钢材10%----20%,如果全国都推广这种冶炼方法,不仅为国家节省了能源和钢材,而且还使承钢的增钒剂每吨多卖300多元钱。

他带着希望和焦灼奔跑。面对谈生意的人,不相信?请看资料、商量?好,我等着。一次次的举棋不定,一次次的商量,把他象钢铸铁浇般地焊在火车上,河北、河南、江苏、山西......他转了一圈又一圈,直到对方有了诚意,他又积极提供原料,帮助立项,跑科研费,帮助试制、检验,帮助打开销售渠道。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他和炼钢厂一名副段长踏进山西长治钢铁厂。他们站了几个小时,不得不以吃饭为由躲进餐车小息,下车后又不顾疲劳,参加了厂方组织的试验准备会,尔后,他们又穿上工作服,守在炼钢炉、轧机旁。火舌舔着钢锭也炙烤着他的心。当他亲眼看见钢材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等全部技术指标达到标准时,已是繁星满天了。

他是急性的人,干起工作也是快节奏。他用自己的话说:“要保持空军的二十四分钟受命起飞的精神状态。”他曾经有过一段七天立了一个科研项目的故事。

那是刚过完春节,陈培坚做为承德市先进科技工作者演讲队的成员到营子矿区演讲。一名负责人不失时机地提出,让科技工作者帮助本区找致富门路。陈培坚迅速筛选大脑里贮存的各种经济技术的信息,努力挖掘承钢的经济优势。顷刻间,一个主意产生了。他想起临走的前几天,一位同事告诉他国外已开发尾矿砂做涂料,他们曾经探讨能否在我国试验尾矿砂做耐火制品。他果断出击:“你们就试制耐火制品好了。我们承钢从伪满开始,便堆积这尾矿砂,有数百万吨呢!研制费?这不要紧,我给你们去跑,咱们联系”。看着他那坚定的目光,听着他那急促滚烫的话语,生意马上敲定了。他当即赶回厂里,得到厂领导的大力支持。这时已是二月九日的上午。看看他以后的行动日程表吧!

九日晚上,他登上九时五十五分由承德开往北京的火车,凌晨到达北京。十日早八时,他跑到北京钢铁学院,得知有关老师已去太原开会了。于是,他立即返回北京站,乘十时二十分去太原的火车,晚上七时急火火地赶到太原钢铁厂招待所,找到那位老师,很快谈妥了立项问题。当晚十时四十八分,他又坐上火车,十一日早八时到了北京火车站,两个小时后,他又乘京承方向的火车,下午三时又踏进了营子矿区耐火材料厂的大门。四十一个小时,他跑了三千多里路,行程的苦辣酸甜不言而喻。但他顾不上回味,十二日,他赶到承德市科委填好了申请立项报表,十三日晚上,又踏上承德开往石家庄的火车,车轮有节奏地把他送入了梦乡。他裹在军大衣里,不用倚,不用靠,低着头,酣声大作。他太累了,如钢的只能是那顽强的意志,而他毕竟也是血肉身躯。

河北省冶金厅科技处的同志有一句歇后语:陈培坚办事---急茬。陈培坚到这里一路绿灯,短短一个星期,《河北省科学技术项目申请书》已经捧在他的手里。他满可以坐在酒馆里,品尝一下这紧张的奔忙换来的喜悦或是去游览公园、卸下那满身的疲惫,然而,他什么也没做,他还要去赶车,去推销厂里积压的六万吨含钒生铁,还要领几家钢铁厂的人员到四川攀枝花学习含钒生铁铸钢锭模的经验。商量行期,排队买票,挤车......

火车上,于占起、肖利平、陈培坚三人一夜无眠。

第二天早上,到了天津站下车后,三人在站前饭馆吃过早餐,陈培坚便和二人话别,赶往天津钢管厂办事。于占起和肖利平按照提前商量好的采访计划,来到陈培坚爱人所在的学校,见到陈培坚的爱人侯玉杰。侯玉杰说起了她和陈培坚之间很多鲜为人知的事。

一九八六年元旦前夕,侯玉杰带着一个特殊使命从天津来到承钢。她已经为陈培坚办好了调转手续,这次是专程接他回去的。承钢领导接待了她:“老陈去天津出差还没回来。你先住下好好玩玩吧!”她急返天津,正好碰见长久不归的丈夫。

“调令呢?”她急切地问。

“没带。我,暂时还不想回来。”他低声说。

“可这指标?”这位历来刚强的女人,此时眼泪扑簌簌地往下掉。二十年的孤独,暂且不提,如今他已步入退休的年龄,也该回来了。一年来,她历尽艰辛,终于申请到一个进天津的名额。她信心十足地给老陈写信,在天津奔波找合适的单位,直到这次承钢之行,才知老陈仍按步就班的工作。她忽然想起以前去承钢听到的闲言:“陈培坚瞎折腾......他到别的厂炼钢,到底是哪个厂的人?”侯玉杰再也忍受不住,一串串的愁怨扔向陈培坚。

陈培坚听着,一种难言的痛苦涌上心头。闲言碎语,他听的多了,他也曾慷慨陈述:“哪个厂的人,我是中国人!”从小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离乱之苦,亲眼目睹国民党政府腐败的一个镜头,看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做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有责任为建设祖国推波助浪,把毕生精力献给祖国的钢铁事业。别的人不理解我,难道妻子也不理解我?陈培坚真想大声责问,但他不能这样做。

陈培坚稳住情绪,安慰妻子说:“你说的都在理,我不是说炼钢工程师到天津找不到工作。这二十年我都在炼钒钢,在那作用更大。再说,时间也不会太长......”

她盯视着他,满眼的疲惫,又是那样的固执,心房不禁颤抖。然而,她毕竟了解自己的丈夫,终于苦苦地坚决地点了点头。

后来,有人问侯玉杰:“怎么那次态度那么坚决,甚至提出他不调回天津就离婚,现在怎么又?”她爽快地笑了:“那不过是吓唬他,我们这么多年虽然人各一方,但我觉得我们的婚姻是幸福的。一个人重要的是事业,老陈虽然没成什么大事,但他有股劲,有时为了赶回承钢买早晨三时的车票。没有汽车,他夜里十二时从河东区走到火车站,我佩服他。”

多么刚强的女人啊!他们唯一的儿子,现在已考入天津大学冶金分校,母亲给他选了和父亲搞的同一个专业。生命的延续,事业的发展,这是一个离愁的但又幸福的家庭。

陈培坚是幸福的。承钢做为中国北方最大的钒钛基地的雏形已经初步形成,承钢的钒钛钢材,已经在国内外用户中取得了信誉,钒产品和钛产品,已走进河北、山西、辽宁、江苏、河南、天津等省市的钢铁企业中,取得了好的效果。钒钛磁铁矿及其产品的特殊性能,已经在钢铁、机械、建筑、化工等行业中,引起人们新的重视。陈培坚终生抱定的理想,那多彩的梦即将实现。

跟踪采访陈培坚回来后,于占起和肖利平等合作采写了报告文学《时光,你是真正的哲人》,在《承钢报》发表。

为生产第一线工人新闻报道员授课 为生产第一线工人群体事迹立传

一九八七年三月下旬,于占起和《承钢报》编辑龙贵新,到黑山铁矿为来自生产第一线的六十多名工人新闻报道员讲授新闻采访和写作知识。俩人采访了黑山铁矿碎矿工段二班,根据碎矿工段二班职工每天上下班都要上下往返坡度近三十度、五十多米高、一百零五级台阶所发生的爱岗敬业感人事迹,合作采写了报告文学《二十个人和一百零五级台阶》,在《承钢报》发表。

宣传报道老工人的不平凡小事

炼钢厂维修工段有一位老锻工叫张国龙,参加工作二十多年来,时刻想着节约,处处不忘节约。

张国龙是一九六八年调到炼钢厂的。那时,厂里捡煤核的人成群结队,有的职工甚至故意把焦炭从炉子里扒出来拿回家里添炉子。看到这些事,张国龙很是气愤,把炉灰里没有烧透的煤核全都捡了回来。从此,张国龙天天在炉灰里捡煤核形成了习惯。在他的影响下,他先后带的六、七个徒弟也捡起了煤核。从他自己捡变成全组自觉捡,一直坚持到现在,为公节约了一笔无法估量的财富。

张国龙还在废料堆上打主意。一块轧钢切头可以打几个销子板;一截废钢坯可以锻几个渣盘大钩等。盘算好了,就把这些废料扛回来,提前锻出一批,生产上啥时要,他随时都有。一来二去的,这种做法又在组里形成了风气。

张国龙公私分明。有时,老朋友老熟人求他干点什么,他从不答应。

一九八七年四月,于占起听说张国龙的事迹后,从这些平凡小事中看到了不平凡的闪光点,和龙贵新合作采写了通讯《节约状元---张国龙》,在《河北日报》发表。

再次宣传报道承钢改革

一九八七年,承钢在去年和前年改革的基础上,以企业管理升级为中心,以续建保二期、保进度、保质量为重点,继续推进和完善各种形式的经济承包责任制;积极推行干部聘任制、技术岗位聘任制和技术工人岗位聘任制;在承钢范围内试行“内部银行”核算制度;工会和经营者签订了承包责任制。这些改革措施实行后,在促进生产、搞活经营上起到了明显作用。

七月,于占起采写了消息《承钢靠深化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在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在《承德市报》一版头条发表。

更多相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