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文学之旅3

2014-03-31 | 日记本:《个人日记》

创作散文《请君一饮山庄酒》引发山庄老酒热销

一九八六年一月下旬的一天,于占起看到《中国青年报》举办“我爱我的家乡”征文后,想起在部队时,战友们在一起互夸各自家乡的情形,热爱家乡、歌颂家乡之情油然而生,创作了散文《请君一饮山庄酒》,全文如下---

我的老家在承德。家乡出名,我也沾光。

我曾是个战士。在部队时,训练之余,战友们常常在一起谈论名胜古迹。我做为承德人,自然是令人羡慕的人物,有谁不知道承德的避暑山庄呢。每当我绘声绘色的讲述结束时,都是一片喝采声。常有几个战友闹着要和我一块到承德饱饱眼福。后来,战友们连我的名字也不叫了,干脆叫我“山庄余”。我听了,颇觉得意。

我们班还有一位战士叫小张,因为他的老家山西有个云冈石窟,人们也送他个美号“云冈张”。有首歌不是叫《谁不说俺家乡好》吗!我们俩人便常在一起炫耀各自的家乡。大概是“一水难容双龙”的缘故吧,我俩总想以自己的家乡压住对方,谁也不服谁,其实,心里早是痒痒的要去对方的家乡饱开眼福了,只是谁都不肯说出来罢了。

“你们那里不就是有个避暑山庄吗!”“云冈张”不服:“告诉你,我们不光云冈石窟有名,汾酒更有名。你们那有名酒吗?”

“有。”我毫不犹豫。

“ 什么酒?”他追问。

“这......”,我一时不知所措,答不上来了,因为我参军前不知家乡有啥名酒。我就这样地失败了。

他竟自摇头晃脑地吟了起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瞧他那得意的神情,我不禁愤愤然......

去年夏天,我回家探亲。一天,我走进一家烟酒店时,意外地看到了“山庄老酒”。我正要打听,恰好走进一对外国中年男女和一位戴眼镜的中国翻译。

三人径直来到柜台前,戴眼镜的翻译对营业员说,这是一对美国夫妇,来承德旅游,听说承德的山庄老酒很有名气,特意来买几瓶,想请营业员介绍一下。于是,我也就如获至宝地站在一旁听了起来。

营业员介绍说:

“山庄老酒是承德特产。它产于清朝,是皇帝的御用酒。长时间不为世人所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这一历史名酒重新问世,被评为省优质酒,远销各地。该酒色质好,味道香醇,具有提神、活血、驱风、散寒之功,还对感冒、风湿有一定疗效,是人们滋补身体、迎宾待客、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倍受人们喜爱。关于山庄老酒,还有个故事,康熙皇帝在避暑山庄染病不愈,喝了一种药酒,几天就好了,于是,康熙皇帝挥笔亲封“山庄老酒”,成了御用酒......”

听着营业员的介绍,我一阵激动,看着柜台上那装潢精美、晶莹透明的琼汁玉液,顿觉缕缕酒香扑面而来,悠悠欲醉。

回部队时,我带回了几瓶“山庄老酒”,正巧,“云冈张”的家人为他捎来了汾酒,战友们聚在一起,开了一次极有意义的酒会。当我们举杯时,都觉的手中的杯子沉重无比。我们举起的,是中国的美好河山,我这样想。

几天后,于占起创作的散文《请君一饮山庄酒》在《中国青年报》发表。

几个月后,承德山庄老酒酒厂厂长慕名专程找到于占起表示谢意,告知,于占起的文章发表后,这几个月,山庄老酒热销,先前库存的八百吨山庄老酒一销而光,还供不应求,现在酒厂正在加班加点生产山庄老酒呢。

于占起听后,为自己能给家乡建设发展贡献绵薄之力,深感欣慰。

宣传部人员变动 不再兼任广播站编辑

一九八六年四月,王连树部长和安忠和同时调离承钢。王连树部长调回老家北京密云,任密云矿山公司工会主席,安忠和调到新创刊的《承德市报》社,任编辑。宣传部来了新部长等其他人员。

六月,于占起不在兼任承钢广播站编辑,回到部里,继续专门从事对外新闻报道工作。

创作《穿警服的螳螂弟子》入选“中国十大青年勇士杯”征文

一九八六年六月,一次聚会,朋友说起承钢派出所所长赵福康的事迹,于占起很感兴趣,找到赵福康采访。

看上去不过一米七,斯文温雅的像个姑娘,简直不敢相信,面前的这个人就是传颂中的那个令歹徒闻风丧胆、武功出众的勇士。

“说嘛呢?”赵福康有些拘束。

浓重的“嘛”字音告诉于占起,这是个直爽、健谈的天津人。于占起灵机一动,转入论武。

赵福康的话匣子终于打开了---

赵福康出生于武术世家,父亲是天津武术界颇负盛名的螳螂拳师。赵福康五岁时,就成了一名螳螂弟子。在父亲的悉心教授下,刻苦学艺,终于练就了一身超人的武功。

赵福康心中有个小九九:当一名公安干警。公安干警就得和坏人打交道,擒拿格斗,虎穴追踪,多威风!然而,事与愿违。高中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北承钢当了一名铆工,委屈的几天没睡好觉。父亲来信嘱咐:“儿啊,要记住,是真金放到哪都会放光的......”凭着一股虎劲,赵福康居然干出了名堂:一年后,不仅入了团,还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八小时之外,赵福康当起了“业余武术教练”。一次,在上班路上,看到一个无赖耍流氓,十分气愤,上前喝止。无赖蛮横无理,挥拳朝他面门打来。他就地一蹲闪过,一记飞腿将无赖踢倒在地,动作干净利落。人的名,树的影。他这“飞腿降无赖”的事迹传开后,几个平素喜欢舞枪弄棒的小青年,说什么也要拜他为师。为使武术发扬光大,他欣然收下了徒弟。

平时,赵福康总爱管个闲事。一次,一帮痞子调戏一个女青年,别人都远远躲开,唯独他冲上前去坏了痞子们的好事。痞子们扬言要“踩”了他。这时,有人劝他说:你又不是公安局的,何必自找麻烦?”他却答道:“坏人坏事总要有人管,社会治安是需要人维护的。”

命运注定他要和坏人打交道似的。承钢派出所的老所长对这个武功出众、见义勇为的小伙子很是喜爱。经过一番“私察暗访”,一个调令,于一九八一年将他调到所里当了一名光荣的公安民警。

一九八三年夏季的一天下午,他和另外几名干警得知有歹徒持刀强奸的紧急报告后,便飞快地赶到出事地点。在一间不足七平方米的小屋内,一男两女赤身裸体。男的凶神恶煞,两把明晃晃的菜刀架在两个女青年的脖子上,杀气腾腾......

女青年的生命危在旦夕。冲进去,不行!凶犯的菜刀就放在女青年的脖子上,万一手起刀落......;开枪打,也不行!凶犯用女青年的身体挡住了罪恶的躯壳......;政策攻心,促使歹徒缴械?歹徒已经铁了心,更不行!几秒钟内,他那敏锐的目光把周围打量了个仔细。在其他干警的配合下,他果断地操起院内的一把铁锹,三步并作两步绕到窗后,“啪”地打开窗户,“蹭”地跃上窗台,飞身跳下的同时,铁锹砸在歹徒头上......

赵福康荣立三等功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去年,他做为承德市唯一代表出席了中国公安战线功臣、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他的名字被人们广泛传颂......

跟他学艺的徒弟,现在都自觉担负起维护社会治安的重任,有的还协助公安部门破过案子呢。

赵福康侃侃而谈,于占起却陷入了沉思:明末清初,螳螂拳创始人王郎见义勇为,除暴安良,但由于孤身一人,终究未能铲除天下不平之事。看来,维护社会治安,达到社会风气好转,不是一个人力所能及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采访后,于占起创作了《穿警服的螳螂弟子》,在《青春岁月》、《武林》等多家报刊发表,后来,又在《福建青年》杂志社和福建电视台联合举办的“中国十大青年勇士杯”征文中入选、获奖,在中国引起强烈反响。

宣传报道承钢党政同舟共济 职工创先争优

承钢实行厂长负责制后,在推行一系列经济责任制的同时,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使企业经济效益呈现好形势。

承钢自一九八四年实行厂长负责制以后,思想政治工作曾一度出现薄弱环节。个别二级单位单靠经济手段管理企业,出现人心散、质量下降的现象。为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承钢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行政大力支持人力、物力,选送政工人员到大专院校学习,行政干部还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做为肩负的重任,有的分厂厂长在每次生产会上都要给书记留些时间做思想政治工作。

承钢党群部门千方百计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经济管理中去。各级党组织积极开展了支部评比竟赛、党员联系户等各种形势的争先创优活动。工会开展劳动竟赛,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承钢还把做思想政治工作同解决职工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为职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一九八六年十月,于占起和肖利平共同采写了消息《承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党政同舟共济职工创先争优》,在《河北经济日报》发表,在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

更多相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