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文学之旅2

2014-03-31 | 日记本:《个人日记》

深入生产第一线班组采访

一九八五年六月的一天,于占起来到轧钢厂小型工段二班采访,得知这个班的生产,日日破纪录,月月创高产,奥妙在哪里?全靠班长宋晓军一套拿手本领。

年交而立的宋晓军,年初当的班长,出手就是三招:一为班前会。宋晓军每天提前半小时进厂,先到调度室看看其他几个班的产量,再到岗位上查看一番生产与设备的运转情况。等全班人员到齐后,来个简短的“战前动员”。二为重视职工情绪。要让大家上班高高兴兴地来,下班欢欢喜喜地去。班里人员之间闹了矛盾,就单个谈,独个聊,是非搞清了,再把大家叫到一块儿互谅互让解疙瘩。三为制度要坚持,执行要灵活。宋晓军执行制度不搞生搬硬套,而是区别情况,灵活对待。上班时有谁突然不舒服,就让谁休息一会儿。

于占起写了通讯《宋晓军的班长经》,在《工人日报》、《河北工人报》发表。

宣传报道凡人美德

一九八五年七月的一天,承钢街道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找到于占起,提供了一个新闻线索,于占起前去采访。

承德市狮子沟镇罗汉堂村有个姑娘叫王金芬,苗条秀丽,善良明理,人们都说,金芬是个好姑娘。

前年夏季,承钢发生一起工伤事故,青年工人胡利军受伤住进了医院,截去了双手和右腿,原来的女友不辞而别。金芬听说后,对胡利军的遭遇很是同情。后来,经人介绍,她和胡利军相识了。金芬不顾闲言碎语,主动到医院照料胡利军,接屎,端尿,喂饭,擦背,鼓励胡利军树立起生活勇气。一来二去,俩人产生了爱情。

在金芬的悉心照料下,胡利军病情好转要出院了。利军打心眼里不愿意离开金芬,金芬也不忍心离利军而去。终于,金芬向利军表白了真情 :“利军,我不走了,伺侯你一辈子。”

金芬的举动,遭到家里人的反对。母亲骂她死心眼,自找苦吃;亲朋好友们说她傻。然而,金芬对自己的婚事有主见,她想:“我爱利军,是因为他人品好,虽然他瘫痪了,但他是因公致残的,是光荣的。利军为人忠厚老实,参加工作几个月就入了团,以后又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第二天,金芬来到胡利军家里,挑起了服伺利军的担子。

她单独给利军开了小灶,每顿饭都给利军做爱吃的东西:荷包蛋,鸡蛋饼,肉丝汤,变着法地给利军改变生活,增加营养。金芬把从家里带来的二百元钱,全部花在利军的伙食上。为了防止利军生褥疮,坚持用热水给洗身子,每天定时给翻身十几次。为了让利军能到户外见见阳光呼吸新鲜空气,每天都要背利军到外面遛遛。逢着雨雪天,利军身上的伤口痒的难受,金芬就用手轻轻地挠痒。有时,利军感到苦闷,金芬就讲故事给解闷。

去年夏季,利军闹肚子,金芬不但给擦屎擦尿,还要用温水冲洗下身。接连一个多月,金芬没吃上一顿安生饭,没睡过一个囫囵觉。

胡利军胖了,变得爱说爱笑了,可是金芬因为操劳过度,体质越来越弱。做母亲的疼爱自己的女儿,金芬每次回家,母亲都要买些白糖,麦乳精让女儿补补身子。金芬舍不得吃,总是把这些补品带回家给利军。

年轻妇女都爱打扮,可金芬朴朴素素的,身上穿的始终是那身灰布衣裤。去年五月,金芬和利军结婚,婆婆给金芬五百元钱,让她去市里买表和衣服,金芬只给自己买一块价值一百五十多元的西铁城手表,剩下的钱全给利军买了东西。平时,家里的活不管有多重,都是自己干,从没有向利军所在单位申请要过一分钱的补助,也从来不向公家借钱。

看到这一切,利军心里非常不安,对她说:

“我成了残废,不能拖累你一辈子,你走吧,你应该有个好家庭。”

而金芬总是答道:

“要走,我当初还不来呢。”

采访后,于占起写了通讯《美德---记承德市狮子沟镇女青年王金芬》,在《承德群众报》发表,在承德人民广播电台播出。

参与编书送书邀请展览

一九八五年七月,承钢宣传部组织人员编写《承钢有理想守纪律典型一百例》一书。

于占起参与其中,所采写的十余篇文章全部收入书中。

为扩大影响,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王连树部长带领安忠和、于占起到北京,给国家级新闻媒体送书,书中很多篇文章被《经济日报》、《工人日报》等国家级新闻媒体选中发表。同时,还邀请《工人日报》通联部主任叶世忠,八月来到承钢,为一百多名新闻报道员授课。

九月,承钢宣传部又在承德市举办了“前进中的承钢”大型展览,于占起参与其中。

承钢宣传部编书、出书、举办大型展览,在中国冶金企业和河北省尚属首次,在中国产生了很大反响,得到了中共河北省委书记邢崇智的赞扬。

兼任广播站编辑 采访录制两山英雄事迹报告团专题节目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初,承钢宣传部安排于占起兼任承钢广播站编辑,独立全面负责承钢广播站每天新闻来稿的采用、审核和每天新闻节目的编辑、制作工作。于占起深感责任重要,认真工作,尽职尽责。

十二月下旬的一天,中国人民解放军“老山、者阴山前线英雄事迹报告团”专程来到承钢进行英雄事迹报告。

时值寒冻,天气寒冷,承钢人的心却是火热的。

“横空谱写着时代的颂歌,云霞矗立着伟大的国魄。默默无闻的两山,崛起新一代最可爱的人。谁不羡慕这血与火描绘的壮丽人生,谁不赞叹这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壮举,谁不敬仰这顶天立地的英雄。掬一捧清澈的滦河水,采一朵盛开的燕山花,炼一炉优质钢,出一吨合格钒精粉,承钢人向英雄们敬献胜利的花环。千言万语说不尽我们对英雄的崇敬,万语千言诉不完我们对英雄的衷情,道一声:欢迎!欢迎!欢迎新一代最可爱的英雄!”......

在于占起编制的热情洋溢的欢迎辞配乐播颂声中,承钢人夹道,热烈欢迎两山英雄事迹报告团的到来。

报告团把两山英雄们可歌可泣的事迹,向承钢人进行了报告,很多人流下了眼泪。

于占起在感动中,对英雄们进行采访,现场录制了《老山、者阴山英雄事迹报告团在承钢》的专题节目,将英雄们的事迹和声音留在了承钢。

被评为承德市优秀通讯员

一九八五年年底,由于于占起全年在市级以上新闻媒体发表了大量文章,被评为承德市优秀通讯员。

近一年来,于占起还利用空余时间,阅读了宣传部资料室的很多书籍,丰富了知识。

平时,于占起坚持每天早来晚走,打水扫地,整理部务卫生。遇到部里同事工作忙脱不开身,于占起就主动帮助同事家里买煤,灌液化汽罐等。

于占起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

无私扶持宣传报道新闻和文学艺术爱好者

一九八六年元旦,于占起执笔写了新年祝辞,在承钢广播站新闻节目中播放,祝福承钢全体职工新年快乐。

一月,于占起在广播站新闻节目正常播出的过程中,又创办了“文学作品”专题节目,专门编辑、播发承钢职工创作的文学作品,深受职工们喜爱。

上旬的一天,《三月草》诗社赠送于占起一本刚刚打印出来的油印诗歌刊物。

读着《三月草》诗社的一首首青年人的诗作,顿觉一股青草香气扑面而来......嗅着三月诗的清香,觅着三月草的踪迹,于占起和王连树、安忠和来到了群山怀抱中的承钢大庙铁矿的《三月草》诗社。

那天,正赶上《三月草》诗社和矿团委联合举办“矿山青年诗歌创作笔会”。

诗歌创作笔会上,新、老诗人就“矿山诗歌今后的发展方向”讨论的真叫热烈。到底是初生牛犊不畏虎,就是在班门也要弄上几斧。望着这些生动活泼的嘎小子们,老诗人们发出了欣慰的微笑......

矿井下,诗人和矿工交上了朋友。唉!这个小伙子为啥看着矿石出神?请不要打搅他,此刻,这个小诗人正在构思,猛然一拍脑门,奥,一首诗酿成了。

正在进行的诗歌朗诵会,一位二十多岁的青年人吟着激奋的诗句,人们的思绪也随之来到了沸腾的矿山,把那里的一草一木融入无限的情丝之中。

笔会笑语喧,吟诗人尽欢,字字诗句充满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句句话语抒发了人们热爱矿山之情。

末了,《三月草》诗社主编穆涛和于占起攀谈起来。穆涛热情活泼,是大庙铁矿中学的老师,只有二十四岁。穆涛告诉于占起,《三月草》是由一群年轻人创办的。当时正值北国的三月青草吐绿的时节,于是《三月草》破土而出了。一年来,《三月草》诗社由原来几个人发展到几十人。社员们除在自己的创作园地发表诗歌外,还在《承德群众报》、《燕山》等报刊发表作品,成为一个小有影响的民间业余诗社。

于占起和王连树、安忠和合写了《三月小草破土而出----矿山青年诗歌创作笔会侧记》,在《承德群众报》发表,于占起又选《三月草》社员诗作在承钢广播站文学作品专题节目中配乐播出。

一天,承钢技工学校有一名叫沈爱民的学生,慕名找到于占起求助。

沈爱民十七岁,正在和十几名学生文学爱好者筹办热泉文学社和《熔炉》社刊,请于占起为文学社和社办刊物给予指导。于占起对热泉文学社的筹建和《熔炉》社刊的创刊给予无私的帮助,亲自审核、修改、编辑《熔炉》社刊创刊号作品,给文学社提供纸、笔,亲自为《熔炉》社刊撰写文章,找作家穆春雨为社员作品写评论,在承钢广播站文学作品专题节目中配乐播发社员作品,推荐社员作品在《承德市报》发表,还在热泉文学社成立时,专门到场讲话祝贺。

后来,承钢技工学校又有另一名叫朱鸿程的学生,筹办清秋文学社,慕名找到于占起,于占起同样给予了无私的指导帮助。

不久,承钢第一小学六年级,有一名爱好散文叫李雪莹的小学生,在其母亲的带领下,也慕名找到于占起学习散文写作。于占起给其讲授散文理论知识,修改其散文习作,在承钢广播站文学作品专题节目中配乐播发其散文作品。

于占起得知,承钢工会职工刘占平在河北省冶金系统职工书法、美术作品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和中国冶金系统职工书法、美术作品评比中获得三等奖及承德市文学艺术金冠奖评比中获得一等奖的消息后,采写了人物新闻《刘占平夺魁》,在《河北工人报》发表。

在于占起的影响带动下,很多同学、战友、职工开始学习新闻和文学写作,有的人后来成了单位的新闻和文学创作骨干。

更多相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