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新闻与文学之旅1
进消防队 调宣传部
一九八五年一月,于占起从部队退伍,回到承钢,分配到承钢消防队,担任安全员,负责消防安全工作。
同年参军的承钢、滦河籍战友们,也相继退伍,大家经常在一起聚会。
三月,于占起通过和承钢党委宣传部、承钢主要领导联系后,调入承钢党委宣传部。这年,于占起二十一岁。
宣传部部长叫王连树,是一位知识丰富、工作朴实、富于创新、能力超强的优秀领导干部。王连树部长告诉于占起,承钢宣传部接到部队介绍于占起情况的推荐信后,向承钢主要领导做了汇报,经过领导班子研究同意,将于占起调入宣传部。
宣传报道科副科长叫安忠和,是一位很有名气富有才华的作家、诗人。于占起的职责,主要是围绕承钢中心工作,起草每个季度的宣传报道提纲和对外新闻报道工作。
在王连树部长领导下,宣传部全体工作人员,关系融洽,共同努力,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
果 山 观 景 涌 情
承钢素有“十里钢城,百里矿区”之称。
主区 ,长约十多里,宽约 十里,总部及其所属三十多个二级单位座落其间,另外还有几个二级分厂、矿山散落、绵延于百里之间。
在主区北边,有一处自然形成的黄土高山,名曰:果山,山高近百米。
四月,正是春意盎然、百花盛开的时节。月中的一天中午,于占起兴致勃勃地登上了果山。
果山,是座盛产苹果的山,它因盛产苹果而得名;果山,是座风景秀丽的山,它因景色秀丽而闻名;还因它地势较高,于是,便成了人们一览钢城及周边美景的佳地。举目向东,承钢居民楼、滦河镇、双滦区城以及双塔山等风貌一览无余;举目往南、往西,承钢高炉、厂房等现代化钢铁建筑设施尽收眼底;举目望北,山川秀丽,滦河水蜿延流淌而过......
眼观这些美景,于占起内心深处自然地生发涌出一种热爱家乡和人民、祝福家乡更加美好、人民幸福生活之愿以及用自己手中的笔讴歌家乡和人民、为建设家乡贡献力量之情。
初次宣传报道承钢改革和合理化建议活动
一九八五年,中国在进行改革开放,承钢也推出了一套名为“吨产品工资含量包干”的新的考核分配办法,这种办法实际上就是一个计件工资形式的定额劳动管理与分配相结合的制度,早在一百多年前,西方发达国家就已经普遍实行了。
这套办法首先在汽运处、机修厂、试验厂三个二级辅助单位试点。这三个单位以前由于统的过死,束缚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其中一个单位长期处于微利状态,两个单位长期亏损,每年都要吃四十多万元的补贴。这套办法还真灵。这三个单位有了充分的自主权,在保证本厂备件供应、运输和矽铁生产的同时,努力挖掘现有厂房和设备的潜力,开辟对外加工、对外运输等生产经营门路,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上大显身手。一九八五年前四个月,这三个单位都完成了生产任务和利润包干指标,迅速改变了落后面貌。特别是汽运处,不仅摘掉了亏损帽子,还每月上缴十多万元利润,职工收入有了较大增长,有的职工一个月奖金就拿了八百多元,这在当时是个天文数字。
承钢在这三个二级辅助单位试点的同时,还给二级厂、矿下放了经营管理、自有资金使用和干部任免等十项权力;在炼钢厂等八个生产单位实行吨产量工资含量包干、超利分成;分厂、矿和职工实行多种形式的层层承包。
承钢采取的这些措施,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扭转了企业亏损的不利局面,实现了产量和经济效益同步大幅度增长。
四月中旬,于占起与安忠和深入到汽运处、机修厂、试验厂等单位采访,采写了《层层落实企业内部责任制---承钢三个单位利润包干改变了落后面貌》、《实行厂长负责制落实经济承包合同---承钢实现产量效益同步大幅度增长》两篇消息,在《承德群众报》发表,在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
承钢在改革的同时,以推进“企业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经济效益”为中心,紧紧围绕生产关键和管理的薄弱环节、新技术的开发、新产品新品种的研制以及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在全体职工中广泛开展群众性合理化建议活动。职工们集思广益,不断开动脑筋,献计献策,争为承钢建设做贡献,取得了显著成绩,截止八月中旬统计,共收到合理化建议一千零二十二条,经技术部门审议、测定,采纳八百七十六条,已经实施三百二十四条,创经济价值四百六十八万元。
四月下旬,于占起和王连树、安忠和共同采写了消息《承钢合理化建议活动大见成效》,在《承德群众报》一版头条发表,在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
采写社会新闻
一九八五年五月的一天,承德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诗人王琦来到承钢,找到于占起,说报料人提供滦河镇赵某喜新厌旧抛妻的新闻线索,邀于占起一道前去采访。
于占起和王琦来到滦河镇,对赵某喜新厌旧抛妻一事进行采访。采访结束后,报料人又讲述了同村另一位村民王晓成对患病妻子精心照料的事迹----
一九八三年元旦,滦河镇青年农民王晓成与滦平县山嘴乡姑娘徐雅珍结婚了。婚后,小俩口相亲相爱,沉浸在新婚蜜月的幸福之中。晃眼三个月过去了,俩人的爱情结下了果实:徐雅珍怀孕了,王晓成要做爸爸了。晓成盼子心切,连小家伙穿的衣服都提早准备好了,就等那个宝宝降生了。
那料到,这年五月,雅珍早产,生了个混合胎。同时,一个更大的灾难降临到夫妻俩人的头上:雅珍患了绒毛膜上皮癌又住进了医院。
一家人被这突如其来的不幸惊呆了。晓成紧紧地拉着医生的手,恳求地说:
“我不能失去雅珍呀,只要能把雅珍的病治好,我就是倾家荡产也心甘情愿。”
医院经过研究,决定切除子宫手术治疗。晓成含着泪水,在手术书上签了字。
手术成功了,可是,雅珍永远丧失了生育能力。晓成呢,为了给雅珍治病花光了所有的钱,最后只能靠好心的病友们接济吃饭了......
雅珍想到了死。一天,雅珍把晓成叫到床前哽咽着说:
“晓成,你对我好,我心里知道,我求你不要给我吃药看病了,让我早点......”
晓成没等雅珍把话说完,便接上说:
“雅珍你想到哪去了,你安心养病,我心甘情愿照顾你一辈子。”
为了雅珍早日恢复健康,晓成承担了全部护理工作。每天从早到晚,给雅珍梳头、洗脸、喂饭、煎药。雅珍住了一年院,晓成陪了一年床,前后花了三千多元钱,至今还欠二千二百元的外债。
有人背地里劝晓成说:
“你还年轻,可得为今后想一想啊,花钱多少不说,就是雅珍病好了,以后也没儿没女的,我想......”那人一瞧晓成的脸色不对,把那半句话咽了回去。
晓成回答:
“我什么都想过了,但我决不能做那种没有良心的事儿。”
在医院的精心治疗和晓成的悉心护理下,雅珍的病奇迹般的好了。出院后,雅珍总觉得对不住晓成,拼命地干活,来报答晓成的一片心意。
晓成却心疼地说:
“雅珍,我干吧。你现在的任务是休息。”
失去生育能力的雅珍,得到的仍是幸福。
报料人的讲述,感动着于占起和王琦,王晓成和赵某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呀!
于占起和王琦在滦河镇采访结束后,回到承钢,在宣传部得知一位六十二岁的天主教神父来承德观光、顺便来到承钢汽运处探亲的消息,一种好奇的心理驱使俩人前往。
“多少年啊,想回国看看,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一见面,神父的话语就淘淘不绝,仿佛要把心中的一切都要在这短短的话语中倾诉。
交谈得知,神父叫张振忠,在新加坡海兴海员俱乐部从事天主教务工作,原是河北唐县人,一九四九年从内蒙古天主教学校毕业后去新加坡。三十几年来,家乡的情丝一直牵动着神父的心。
神父说,在新加坡,祖国取得的成就,与那里的华裔、华侨的地位有很大关系。过去,人们不愿说自己是中国人,好像是一种耻辱;现在,随着祖国在世界的崛起,华裔、华侨的地位在提高。神父说了这样一件事:去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神枪打破“零”的纪录的喜讯传到新加坡后,华裔、华侨激动地热泪横流,奔走相告,大街小巷,一片欢腾。华裔、华侨为自己是中国人倍感自豪。
谈到回国的感受,神父说:
“一踏上故乡的土地,第一个感觉是,家乡变了,变得完全不认识了。三十多年前,这里一片伤痕,百姓民不聊生,人们背井离乡,四处流浪。而今天,这里市场繁荣,商品齐全,人民安居乐业,特别是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实在令人高兴。”
神父接着说:
“我是一名炎黄子孙,能够回国一游,饱览祖国山河秀姿,这是我多少年来梦寐以求的啊。”
神父的动情话语,使于占起和王琦深深地理解了一位远离故乡游子的思乡爱国之情.
于占起和王琦合写了通讯《雅珍的悲和欢---记王晓成对患病妻子精心照料的事》、《赵某喜新厌旧》和人物专访《悠悠思乡情---与新加坡天主教神父张振忠谈话小记》,在《承德群众报》发表,在承德人民广播电台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