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蒋介石、毛泽东为什么佩服曾国藩
曾国藩从1838年(道光十八年)春,27周岁,赐同进士出身。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正月,38周岁。11年的时间,升授礼部右侍郎(副部级)。乃至以后的文治武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使蒋介石读曾国藩家书手不释卷,使年青时代的毛泽东发出“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的感叹。
----曾国藩的做人之道
道光二十八年六月十七日,曾国藩在京城写第104封家书,教导弟弟们如何处事,如何做人。
原文摘录:
此后近而乡党①,远而县城省城,皆靠澄弟一人与人相酬酢②。总之,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者,自然鬼服神钦,到处人皆敬重。此刻初出茆庐③,尤宜慎之又慎。若三者有一,则不为人所与戾④。
注解:
①、乡党:周制以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后因以“乡党”泛指乡里。
②、酬酢:泛指应酬。酢(zuo),客人用酒敬主人。
③、茆庐:草屋。峁(mao)同茅.
④、与:交往。戾:违背。
----曾国藩做官低调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二月初六日,曾国藩在京城写第111封家书,告诉弟弟们,道光二十九年正月,升授礼部右侍郎,并谈到朝廷三年对官吏考核一次,以及考核官吏的制度。
原文摘录:
向来三载考绩,外官谓之大计①,京官谓之京察②。京察分三项:一、二品大员及三品之副都御史,皇上皆能记忆,其人不必引见,御笔自下朱谕,以为彰瘅③,此一项也。自宗人④府丞以下,凡三、四、五品京堂⑤皆引见,有黜而无陟⑥……此一项也。自五品以下,如翰林、内阁、御史、六部⑦,由各堂官考察,分别一、二、三等,一等则放府道……此一项也。
余自到礼部,比从前较忙冗⑧……余一切循谦恭之道,欲破除藩篱,而黄(正斋)总不免拘谨。余现尚未换绿呢车,惟添一骡,盖八日一赴园⑨,不能不养三牲口也。
注解:
①、大计:明代考察外官的制度,清沿用其制。
②、京察:明代考察京官的制度,六年一次,清代改为三年一次。
③、以为彰瘅:用做表彰批评。以为:用做。彰:表彰。瘅:憎恨;批评。
④、宗人府丞:指宗人和府丞。宗人:明、清为宗人府官之一,掌皇族的谱牒和族中的事务。府丞:明清的顺天、奉天均置府尹(官名),其佐官称府丞。
⑤、京堂:明清时称中央各部衙门长官为堂官,清代对都察院、大理寺、光禄等寺及国子监的堂官概称京堂。
⑥、黜:废;贬退。陟(zhi):升高。
⑦翰林:唐朝以后皇帝的文学侍从官,明清两代从进士中选拔。内阁:明清两代的中央政务机构。御史:明清仅存监察御史分道纠察。
⑧、忙冗(rong):繁忙。
⑨、园:圆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