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新叶》

2013-07-13 | 日记本:《个人日记》

印象《新叶》

——记述追溯“新叶”的发展成长历程

新叶文学社一个由普通高等专科院校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主办的文学平台,现如今已然闻名于全国,享有“全国高校优秀社团”的荣誉称号,而由其创办的《新叶》文学双月刊也早已为省内外众多的知名文化人士所熟知,更为众多的文学爱好者所喜爱,该文学期刊也一度于2011年被评为“中国优秀内刊杰出贡献奖”。

在众多的文学大家面前不敢卖弄,我自认为我是一个自幼酷爱历史,钟情于文学的青年爱好者,不善写作的我,却想在新叶文学社即将迎来她30周年华诞之际,以一个历史的见证者来追溯回忆一下“新叶”的成长历程,斗胆谈谈我印象中的《新叶》。

追述“新叶”的历史,那还得从古老的乾县师范学校谈起,是由董润林老师发起创办,据说当时创刊初期只是一张小小的报纸而已,在四校(原陕西省乾县师范学校、彬县师范学校、泾阳仪址农业学校和咸阳体育运动学校)合并组建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后,由当时的教育科学系(今师范教育系)所主办的《红烛》文学期刊也就是薄薄的不到50页码的内部刊物,常常由于稿件不足,办刊质量低,影响不广泛而不能按时出刊,一度陷入困境。素来爱好文学且又擅长写作的刘聪博院长闻知此讯,果断决定由学院出面组织主办一个院级型的文学社团——新叶文学社,在2008年初将原属教育科学系(师范教育系)主管的红烛文学社撤销并入由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主管的新叶文学社。院长刘聪博通过与省作协联系,聘请了专业作家高鸿任期刊主编,请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为《新叶》期刊题字,并聘请其为文学顾问。与此同时,还实行长期与陕西作家协会主办的《陕西文学界》联合办刊。

那时的我刚入学不到一年,学的专业是初等教育文科专业,但就个人而言,我的历史细胞要比文学细胞多一些,于是就在2007年12月17日创办了一个传播普及传统历史文化知识的文化学术型组织机构中华历史文明大讲堂,自此以后忙于历史文化的传播演讲,在学院中小有名气。但我同时也不忘加入新叶文学社,成为其中的一份子,吸收更多的文学精华。在咸阳职院租赁陕科大咸阳校区办学时,期间曾分别聆听了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贾平凹、著名评论家李星和《新叶》文学期刊主编、作家高鸿老师的文学演讲报告。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院办学名气和实力的日渐增强,迁入新校区后的《新叶》期刊,很快得到了更多院内外、省内外文化人士的关注和支持,随着稿件量的逐步上升,由合并后的《新叶》64页码增至128页码,每双月定期出版,其刊物栏目设置也丰富多彩,每期出现了如著名作家王蒙、梁衡、贾平凹、陈忠实、高建群、叶广芩、李星、李建军、李敬泽等知名文化学者的中短篇小说、散文及评论作品,作者遍及全国各省、市和自治区,刊物邮寄全国各省、市文联、作协及陕西省各市县宣传办、文联、作协和省内各大专院校、知名人士等,特别是2012年院长刘聪博亲自出任社长,又陆续聘请了梁衡、陈忠实、高建群、施战军、艾克拜尔.米吉提等知名文化学者担任文学顾问以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对外宣传,将一个原来由师生发起创办的校内刊物,逐步地推向社会,面向大众化,迅速的提高了该刊的质量和知名度。其影响之广泛,已在全国范围内拥有了一定的读者群,成为咸阳职院对外宣传校园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

在学院迁入新校区后,我又再次幸运的以新叶文学社一名普通社员身份参加了著名作家梁衡先生来学院作的题为《文章做法》的文学报告讲座,亲耳聆听了梁先生的现场讲座,真是受益匪浅,其知识与胆识、见识,令我钦佩之至,我将终身铭记而不忘。

其后,每当《新叶》期刊出炉之际,我都密切关注着以下这些人的作品:梁衡、高建群、高鸿、刘聪博、秦东强、董润林、曹建平、王三龙、鱼国超、车夫、汤文华、张敏丽、王欣、梁斌、杨小凤、赵婷、卢伟东和李慷等。关注他们的文学作品,不仅是因为他们的写作文采横溢,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作品内容每每新颖奇特,耐人品读,深切的震撼了我的心灵,吸引住了我的眼球,从而也激发了我对文学的喜爱和对生活的无限憧憬。现在我的书柜中珍藏有许多书籍,大都是些历史类的理论或知名专家学者的学术著作,也不乏包括一些文学的名家著作,特别是新叶文学社自合并成立以来所出版的每期《新叶》文学期刊。

我深切的相信,在咸阳职院领导及社会各界的的大力支持下,《新叶》文学期刊一定会办出层次、办出档次;作为一名文学的爱好者与读者,不论何时,我都将一如既往的关注和支持《新叶》。随着学院办学地位逐年上升,文化层次日益不断提高,我相信,新叶常绿,异彩纷呈,必能吸引更多的文学爱好者来关注《新叶》文学期刊及其发展历程。

张 阳

写于2013年6月1日

更多相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