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互文吗?——与王立勤商榷

2013-06-21 | 日记本:《个人日记》

时任青歌赛知识评委的王立勤教授在点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的出处时作了延伸发挥。他说:这两句话是互文修辞,智者和仁者都喜爱水,也都喜爱山。而不只是智者爱水,仁者爱山。他刚说罢,另一位音乐专业知识评委大加赞赏:“长学问吧!”他说这话不仅是对答题选手,也是对广大观众说的。之前他们曾经表明,要在点评答题时,多讲几句,以“普及知识教育”。原来王教授是在开讲座授业解惑。

这两句话果真是互文修辞吗?如果是,那王教授传授的就是真知识,让听众长学问,这是义举,是件大好事。如果讲了错话,也要让听众当作真经来信奉,那就不是长学问,而是以讹传讹谬种流传了。所以对此较真是很有必要的。要弄清楚王教授是传授的是真经还是讲的口误,就必须从厘清“互文”概念内涵入手,再对照孔子的这两句话,看看是否合榫。

何谓“互文”?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也是古诗文教学中的一个术语。学界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通俗地讲,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的两个部分,意思关联相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试举数例说明:

一、《木兰诗》中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其中的“将军”和“壮士”是互文,意思是将士们有的战死了,有的凯旋而归。而不是将军都战死了,壮士都回到故乡了。

2、“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其中“当窗”与“对镜”是互文,理云鬓与贴花黄都是临窗对镜完成的。

二、白居易《琵琶行》1、“主人下马客在船”中的“主人”与“客”是互文。意思是,主人与客人同时下马登船。 2、“东船西舫悄无言”。句中的“东”、“西”是互文。(船是指一般普通的船只,舫,指小型船只,如画舫、石舫)意思是说,东西两边的大小船只都静悄无声。而不是说东边的是一般船只,西面的是小游舫,

三、范仲淹《岳阳楼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的“物”(外部环境)与“己”(个人遭遇)是互文。意思是不因为客观环境和个人遭遇的好或坏而或喜或悲。

从以上几个例句中可以了解互文修辞的基本特点,再来对比“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是否属于互文修辞呢?这两句话出自《论语。雍也篇第六》:

子曰:知(通智)者乐(读yao)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成白话就是: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活跃,仁者沉静。智者常乐,仁者长寿。

孔子这段话的意思不难理解,是说智者和仁者由于性格上的差异,各有喜好,各有所得,一个常乐,一个长寿。后人根据这段话演绎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和“见仁见智”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都是说由于人的理念不同,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因而不同。如果按照互文说,则仁者、智者的价值取向完全相同,并无区别,那何来"见仁见智“之说?

王教授可能太师心自用,急于“普及知识”了,所以就断章取义,认定“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为互文了,从而割裂了与整段内容的联系。孔子如果泉下有知,他对你的颠覆性创造发挥会首肯吗?你说呢,王教授?

更多相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