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春晚骑摩托车回家过年的唯美画面心酸了谁?
明明是一场数十万农民工心酸与泪水交织的悲苦劫难,却被春晚的祥和演绎成了唯美浪漫的回乡之旅!
众所周知,人们常坐的交通工具无外乎飞机、火车、汽车、轮船,而骑摩托车回家过年,似乎是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们发明的一项专利。为了谋生,他们背井离乡,因为思亲,他们义无反顾地加入了“摩托大军”,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回乡征程。
是春运火车票的“难”,是春运汽车票的“涨”,把原本贫困的农民工逼上了充满艰辛而危险的摩托车长途之旅。
平时连菜都不大不舍得买,能不算一算回家的成本?骑摩托车回家,比坐汽车能省下好几百元,有的能省近两千元,为的是省些钱留给儿子上学用。
天气变得越来越冷,停下车,吃了饭,把所带的衣服全部加上,穿上两双袜子,终于暖和了一点。午夜时分,天下着雨夹着雪,寒冷的程度可想而知,面颊已经被冻僵了,双脚麻木,手指也不听使唤……这几乎是绝大部分农民工的通用辞典。
谁有过寒冬腊月,在呼啸的北风中长途骑行的感受?
谁的手戴两双手套仍被冻得失去知觉,却要拚命扶稳车把?
谁有过岁末冷雨时,头盔前要用手不停抹去雨水的经历?
谁在风雪里艰难前行,一小段路就被冰雪雕塑得玲珑剔透?
谁的腿穿了两条绒裤,一条线裤,一条厚实的外裤再加一条雨裤后,仍感到彻骨生寒?
几百乃至几千公里的颠簸的旅途,他们的寒冷,点燃在路旁一堆堆取暖的稻草上;
数个寒风刺骨日日夜夜风雨兼程,他们的艰辛,捆扎在车轮上一匝匝防滑的绳索里;
冻雨扑面雪花纷飞中的疲惫骑行,他们的痛苦,写进了路边一座座离家渐近的里程碑。
他们的泪水风干在凛冽的寒风里;
他们的泪水洒落在湿滑的国道上;
他们的泪水凝结在路边的雾淞里……
更不要说其中还有满脸稚气的孩童?
而这——岂是那些空调车中的人们能真正体会得到?
他们骑着摩托车戴上头盔、披上雨衣,两人搭载一车,还有很多是中间还带着孩子,所以摩托车不能骑的太快,大约四五十码,走了一个多小时,就要休息一会,早起为了赶路,孩子常常在母亲的怀中沉睡,睡着还好抱一点,母亲怕冷风把孩子吹醒,在颠簸的车上,不时地要裹一裹孩子的衣服,胳膊却不敢有太大的动静,就这样妈妈左手是一个装满行李的袋子,右手是孩子的脑袋,由于长时间都是这一个姿势,坐得腿脚都麻了;他如果醒了,动来动去小小的后座就更难坐了。实在坚持不住的时候,就停车稍微放松一下。
一路上,摩托车差不多就是他们的家,累了就停下歇会儿,困了卸下被子找个地打个盹。一路上,在车流中穿行,国道上的机动车辆非常多,这就要求他们在骑车的时候,精神特别的集中。摩托车是肉包铁,那怕在路上一个的小石头,都有可能对骑手造成巨大伤害。
摩托车不准走高速公路,只得走一些地方公路,对路况不熟悉,或路牌不规范,让骑摩托回家的人很可能走不少冤枉路。
车辆安全状况也令人担忧,农民工大多是城市低收入群体。他们的摩托车大多是二手车,花几百元从别人手里买过来,有的已到报废年限,更不要谈过户、保险、年检手续了,很容易出问题。更有心存侥幸的无证驾驶人员,而交警也忙于护送,没有警力检查。
交警部门在国道沿线设立了多个长途行驶摩托车驾乘人员休息站,让返乡过年的摩托车驾驶员有一个停车休息的场所,免费提供热茶、姜粥、雨衣、遮阳伞等必要的食品和设施,劝他们慢行,平安到家。必要时还用警车,带路压车速。
摩托车的安全系数不高,载人长途跋涉,有着巨大的安全隐患,雨雪霜冻天,路滑安全系数更低,冬季气温低,驾驶员头戴头盔,为了保暖,又围上厚实的围巾,听觉上大打折扣,长时间骑行眼睛视觉疲劳对路面情况判断不准确等状况,年底路上行人多,路况复杂,手脚都冻僵了,有紧急情况往往操纵摩托车不灵活,自己又归心似箭舍不得歇会儿,发生事故的概率比平时大幅度增长。2007年2月12日清晨,江西省赣州市全南县中寨乡村民钟某驾驶两轮摩托车,搭乘其妻及一子一女,从广西贵港出发,回江西老家过年。下午15时58分,当途经封开县长岗镇国道321线时,因疲劳驾驶,越过中心双黄实线与对向在慢车道内的大客车发生正面碰撞,造成摩托车上4人当场死亡的特大交通事故……
可以这么说,几十万农民工骑摩托车回家过年,是用血和泪谱写的悲壮!
媒体早已关注了,2005年以来,随着广东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骑摩托车返乡过年民工持续增加,有关部门却没能从春运“票难买、票价贵”这一根本问题上,找到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
诚然,不少农民工的老家在边远山区,火车并没有通到他们的家乡,有的坐火车和汽车回到家中,要转五六次车。甚至有的山路崎岖,根本不通汽车。政府职能部门就不能急群众之所急,加开几对列车、加开几趟班车?让农民工坐车回家?
试问,有合理车票价格的车次,谁甘冒这风险?
我想:尽可能的为农民工提供有合理票价的车次,不会比“上天”“入海”更难。
愿往后的春运,不再有这么多心酸无奈的身影!
这身影一杯姜汤、一碗热粥岂能温暖?
树叶留声
写于壬辰年除夕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