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发掘成果发布

2015-06-19 10:32:41 共有1个回复

2015年6月18日,“山西•陶寺遗址发掘成果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国务院新闻中心举行。陶寺遗址是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重点。它表明,距今4300年之前,临汾陶寺已经形成一个早于夏王朝的政治权力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介绍了陶寺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与部分研究成果。目前,陶寺遗址已发掘面积约8000平方米。王巍指出,1978-1985年陶寺遗址发现了居住区和墓葬区,发掘墓葬一千余座。其中大贵族墓葬6座,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王权和明显的社会分化。

近40年来的陶寺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初步揭示出陶寺遗址是中国史前功能区划最完备的都城,由王宫,外郭城、下层贵族居住区、仓储区、王族墓地(王陵)、观象祭祀台、工官管理的手工业作坊区、庶民居住区构成。兴建与使用的时代为距今4300至4000年。

观象祭祀台可能集观象授时与祭天为一体,被天文史学界认为是世界考古发现最早的同类建筑。扁壶上朱书陶文究竟为何字虽然尚存分歧,但已被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是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汉字。贵族墓葬出土的大量玉石钺,显示出王权在陶寺遗址社会中的主导地位。恢宏的王墓与众多的平民墓葬,以及贵族与平民在住宅位置、规模和地基处理技术上的差别,体现出陶寺遗址社会的金字塔式结构,部分学者认为这是阶级对立的表现。

王巍所长还指出,一系列的考古证据链表明,陶寺遗址在年代、地理、规模以及它所反映的文明程度等方面,都与尧都的历史记载相当契合。后世历史文献、当地民族志资料、地名甚至方言等,都共同指向尧都在晋南临汾一带。所以,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陶寺遗址很可能是尧的都城。虽然对于陶寺遗址一系列考古发现的性质和功能,还无法下定论。但毫无疑问,尧都正通过我们的考古发掘和研究,走出传说时代,逐渐向信史转变。

王巍所长认为,陶寺遗址所代表的黄河中游地区古国文明的许多文明成就,如四合院式的宫殿形制以及围绕宫殿区的环濠乃至城墙的修建,以鼍鼓、特磬为代表的礼乐器具的出现,以一排石钺为代表的仪仗用具及其礼仪制度的发明,冶金术特别是合范技术的发明以及最早铜容器的制作和使用,农时节令历法的发明,汉字的使用,天下之中观念的诞生,和合思想的形成和结盟机制的创立等,都被后来的夏、商、周王朝的王国文明所继承。

发布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王伟光院长发表讲话,深刻阐述了陶寺遗址研究的重大学术价值和意义,并对陶寺遗址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希望和要求。他指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必须对中华民族曾经辉煌的历史、伟大的文明、灿烂的文化有深刻领会与正确把握。尧舜禹时代是中原地区华夏文明形成和早期“中国”诞生的关键时代,而相关的文献记载和古史传说远远不足以说清这段历史。因此,考古学研究便成为探讨这一关键时期不可或缺的甚至是主要的学术探索路径。

他指出,陶寺遗址进40年来的考古发掘与研究,使我们初步看到夏王朝建立之前,华夏文明所达到的第一个高峰。同时,愈加丰富的陶寺遗址考古资料越来越多地同尧舜的有关文献记载相契合,更多学者关注和认可陶寺遗址与尧都的关联。他说:“文献记载中尧舜的文德思想、和合思想、礼制思想、朴素辩证法思想等,都是中华思想宝库中的精华。考古探索和追溯这些精神财富的源头,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来自考古发掘地山西省和临汾市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应邀出席了发布会。山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胡苏平肯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陶寺遗址所做的艰辛工作和取得的重要成果。

专家:山西陶寺遗址发掘成果将华夏文明向前延伸300年

据介绍,陶寺遗址位于山西南部临汾市襄汾县成东北约7公里的陶寺镇。自1978年开始挖掘以来,发现了相应的居住区和墓葬区,陆续出土了陶龙盘、陶谷、彩绘木器等文物,还发现了最早的文字。

王巍在对陶寺遗址进行介绍时说,“陶寺遗址拥有文字和城市,也拥有可以表明等级制度的宫殿礼器,我们还证实了它存在的王权和都邑,这些都构成了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要素。”

发掘研究认为,陶寺遗址是黄河中游地区目前可以确认的、进入早期文明社会的最早实证,说明早在夏王朝建立,进入王国文明之前,黄河中游地区就已经进入了古国文明阶段。王巍说,陶寺遗址的发掘,说明与之对应的尧时期已经进入了初级文明,所以最起码在夏王朝建立之前,就已经有了一个更早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