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个人资料

2017-01-14

导语:丰子恺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深受人们的喜爱。下面小编带你了解丰子恺。

丰子恺

开放分类:上海民国和新中国时期人物 中国作家 中国漫画家 人文领域人物 人物

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光绪二十四年生,原名丰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主要原因是丰子恺的威氏拼音法名字为fong, tse ka)。师从弘一法师(李叔同),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中国浙江桐乡石门镇人。中国现代漫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深受人们的喜爱。

丰子恺 - 简介

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中国浙江桐乡石门镇人,散文家、画家、文学家、美术与音乐教育家。原名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师从弘一法师(李叔同),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

丰子恺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之一,早在二十年代他就出版了《艺术概论》《音乐入门》《西洋名画巡礼》《丰子恺文集》《丰子恺散文集》等著作。他一生出版的著作达一百八十多部。

在十年动乱期间,遭受迫害,因而积郁成疾,于1975年与世长辞,享年七十七岁。

丰子恺自幼爱好美术,1914年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习绘画和音乐。另一位对他有较大影响的老师则是夏丏尊,他称李叔同为“爸爸”,夏丏尊为“妈妈”,这两位老师尤其是李叔同,对他的一生影响甚大。1918年秋,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曾写作文《怀念李叔同先生》以纪念恩师。1917年与同学组织桐荫画会。1919年师范学校毕业后,与同学数人在上海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并任图画教师。1921年东渡日本短期考察,学习绘画、音乐和外语。1922年回国到浙江上虞春辉中学教授图画和音乐,与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回国后从事美术、音乐教学,曾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美术教授。同时进行绘画、文学创作和文学、艺术方面的编译工作。1924年,与友人创办立达学院。抗战期间,辗转于西南各地,在一些大专院校执教。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4月号首次发表了他的画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上陆续发表,并冠以“漫画”的题头。自此中国才开始有“漫画”这一名称。1925年成立立达学会,参加者有茅盾、陈望道、叶圣陶、郑振铎、胡愈之等人。1926年,任教职于上海艺术大学。1929年被开明书店聘为编辑。1931年,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七七事变后,率全家逃难。1937年编成《漫画日本侵华史》出版。1939年任浙江大学讲师、副教授。1942年任重庆国立艺专教授兼教务主任。1943年起结束教学生涯,专门从事绘画和写作。陆续译著出版《音乐的常识》《音乐入门》《近世十大音乐家》《孩子们的音乐》等面向中小学生和普通音乐爱好者的通俗读物,为现代音乐知识的普及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1946年返上海。出版画册《子恺漫画选》。1952年后历任上海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上海市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工绘画、书法,亦擅散文创作及文学翻译。

丰子恺,是中国现代受人敬仰的漫画家,散文家。他的绘画,文章在几十年沧桑风雨中保持一贯的风格:雍容恬静,其漫画更是脍炙人口。丰先生作品流传极广,失散也很多,就是结集出版的五十余种画册也大多绝迹于市场,给读者带来极大遗憾。在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中,漫画恐怕是最为著名的了。往往是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个意境,比如《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几个茶杯,一卷帘笼,便是十分心情。丰先生的许多漫画,都是以儿童作为题材的,例如《阿宝赤膊》,《你给我削瓜,我给你打扇》和《会议》,《我的儿子》。读丰先生的儿童漫画,让我们这些所谓的成人都觉得惭愧。什么时候,我们这个世界,能少一些欺诈,多一些执着,多一些自然,多一些淡泊。

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辞缘缘堂》、《缘缘堂再笔》《告缘缘堂在天之灵》、《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护生画集》(共9部)等。《白鹅》被编入初中一年级、四年级课文、《竹影》被编入初中一年级课文,《手指》被编为初中、小学六年级课程。这些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

丰子恺 - 名字由来

丰子恺原名丰润。他生下来后.由于父母亲十分喜爱他,取小名“慈玉”。他在家乡读小学时,有一次,乡下要搞什么选举。小学老师说,乡下人文化低,笔画多的字不好写,为日后考虑,名字应尽量用笔画少的字,因此,“润”字改为“仁’,字,老师说,浙江读音“仁”与“润”差不多,“仁”在意义上与“慈玉”的“慈”接近,因此,他的名字就叫“丰仁”了。他就以这个名字进人杭州浙江第一师范学校。

在第一师范时,他因善于写文章,国文常得第一名,很受国文老师单不庵的器重。单不庵觉得在“丰仁”这个单名之外应该有一个双名,而“慈玉”是小名,应另取一个名字。因此单不庵就给他取了“子颛”。后改为“子恺”(“恺”与“颛”同,均为安乐意)。从此,他就取名叫“丰子恺”了。后来写文、作画均用此名。丰子恺在早期作画时,曾用zk署名。那是“子恺”二字的英文拼写缩写。

丰子恺 - 生平

早年经历

1898年11月9日,丰子恺出生在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今桐乡县石门镇)。

1904年,在父亲的私塾中读书,学名丰润。

1910年,在县立第三高等小学读书,改名丰仁。

1914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改名子恺。

1918年秋,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对他的思想影响甚大,丰子恺自此与佛教结缘。

1919年师范学校毕业后,组织发起“中华美育会”,与同学数人在上海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筹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任教务主任、西洋画教师。

丰子恺 - 创作经历

1921年初,赴日本学习艺术,绘画、音乐和外语, 十个月后回国。

1922年回国到浙江上虞春辉中学教授图画和音乐,与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回国后从事美术、音乐教学,曾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美术教授。同时进行绘画、文学创作和文学、艺术方面的编译工作。

1922年,由夏丏尊介绍至浙江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任教,开始用毛笔作简笔画。

1924年,与友人创办立达学园。抗战期间,辗转于西南各地,在一些大专院校执教。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4月号首次发表了他的画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其后,他的画在《文学周报》上陆续发表,并冠以“漫画”的题头。自此中国才开始有“漫画”这一名称。

1925年成立立达学会,参加者有茅盾、陈望道、叶圣陶、郑振铎、胡愈之等人。

1926年,丰子恺参与发起和创办开明书店,任教职于上海艺术大学。

1927年11月,从弘一法师(即李叔同)皈依佛门,法名婴行。

1929年被开明书店聘为编辑。

1931年,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七七事变后,率全家逃难。

1933年,故乡新居“缘缘堂”落成,自此专心译著,五年间各类作品二十余种(部)“缘缘堂”于1938年毁于战火。

1937年编成《漫画日本侵华史》出版。1939年任浙江大学讲师、副教授。

1937-1945年,避难辞乡,辗转于桐庐、衢州、上饶、南昌、萍乡、湘潭、长沙、桂林、宜山、遵义、重庆等地。

1942年任重庆国立艺专教授兼教务主任。

1943年起结束教学生涯,专门从事绘画和写作。陆续译著出版《音乐的常识》 、《音乐入门》、《近世十大音乐家》、《孩子们的音乐》等面向中小学生和普通音乐爱好者的通俗读物,为现代音乐知识的普及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1946年返上海。出版画册《子恺漫画选》。

1946-1949年,居住杭州。

定居上海

1949年建国后,定居上海,专心译著。

1952年后历任上海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上海市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工绘画、书法,亦擅散文创作及文学翻译。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他蒙受屈辱;背着莫须有的罪名,遭批斗、迫害,摧折他的身心。

1975年8月,癌症病发(9月诊断为右叶尖肺癌);并得知胞姐逝世噩耗令病情恶化,同年9月15日12时8分在上海华山医院急诊观察室逝世,享年77岁。直到1978年6月5日才平反,书面通知送交长子丰华瞻。

1978年,平反。

1985年,重建的“缘缘堂”落成。

丰子恺 - 艺术成就

丰子恺的绘画,文章在几十年沧桑风雨中保持一贯的风格:雍容恬静,其漫画更是脍炙人口。丰子恺作品流传极广,失散也很多,就是结集出版的五十余种画册也大多绝迹于市场,给读者带来极大遗憾。在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中,漫画是最为著名的了。往往是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个意境,比如《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几个茶杯,一卷帘笼,便是十分心情。

漫画

丰子恺的许多漫画,都是以儿童作为题材的,例如《阿宝赤膊》,《你给我削瓜,我给你打扇》和《会议》,《我的儿子》。读丰子恺的儿童漫画,让所谓的成人都觉得惭愧:什么时候,我们这个世界,能少一些欺诈,多一些执着,多一些自然,多一些淡泊。

丰子恺早在20世纪二十年代他就出版了《艺术概论》、《音乐入门》、《西洋名画巡礼》、《丰子恺文集》、《丰子恺散文集》等著作。他一生出版的著作达一百八十多部。

散文

丰子恺的散文,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辞缘缘堂》、《缘缘堂再笔》《告缘缘堂在天之灵》、《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护生画集》(共9部)等。《白鹅》被编入初中一年级、四年级课文、《竹影》被编入初中一年级课文,《手指》被编为初中、小学六年级课程。这些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

丰子恺 - 个人生活

家庭情况

先祖在故乡开了一家染坊,父亲丰璜本长于诗文,是中国史上最后一年及第的举人,废除科举取仕后,就在家开设私塾,教授孩子们读书。

丰子恺是长男,排行第7,有6个姊姊,1个妹妹和两个弟弟,但两个弟弟皆早夭。

家庭成员

长女:丰陈宝

次女:丰林先

三女:丰宁馨

长子:丰华瞻

次子:丰元草

幼女:丰一吟

幼子:丰新枚

个人爱好

丰子恺称他一生之中有四位“良友”相随,即:烟、酒、茶、唱机。“老烟枪”这个称号对丰子恺而言是不为过的使他在早年得到肺结核,医生嘱咐须戒烟,不得已只好努力减到一天六、七根。酒,对丰子恺而言,喝酒是为了兴味,是一种“酒逢知己千杯少”的真情流露,所以说“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感觉之间。喜欢唱机,乃是喜欢聆赏音乐。酒可醉人,茶可醒人。茶,是丰子恺书房中不可或缺的良朋益友。

丰子恺 - 故居

旧居历史

丰子恺旧居位于上海黄浦区陕西南路39弄93号,这幢三层的西班牙式建筑是丰老一生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他人生最后的居所。1954年,丰子恺用金条“顶”下了93号这幢小楼,开始了之后21年苦难与欢乐并具的生活。

二楼屋内的阳台中间有一个梯形突口,在此天窗可从不同角度观日出日落,赏当空皓月,丰老便美居室名为“日月楼”。室内挂着他与马一浮先生合作的对联 “日月楼中日月长”“星河界里星河转”,其情其志一度传为佳话。而这段时间也是他写作、翻译、绘画的鼎盛时期,他历译俄文之《猎人笔记》、日文之《源氏物语》;写下《缘缘堂随笔》和《续笔》等文章;出版了《丰子恺画集》《子恺儿童漫画》等,并完成了《护生画集》的第五、第六集。

“文革”期间,“日月楼”一楼被房管所造反派强占,丰子恺一家十几口人只能挤在二楼和三楼,床铺狭小连双腿亦无法伸直。随着1975年丰老的去世,其后人相继离开此处,而“日月楼”始终未落实政策归还。

对外开放展览

2008年,丰子恺后人出资350万元买回了“日月楼”二楼和三楼的租赁权。由于资金问题,当时未能与一楼的三户人家谈妥,协议也就没有签下来。之后二楼、三楼经过修缮,辟为丰子恺旧居陈列室,并于2010年开始免费对外开放,展出丰子恺生平、绘画、文学、艺术、译作和书法等。4年多来,已接待参观者5.4万人次。

因邻居反对关闭

2013年8月,旧居内展示的《护生画集》失窃,后人以“灵魂讣告”以示众人。2014年9月,一楼后楼的住户认为旧居开放参观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开始阻挠参观者上楼参观。

从2014年9月起,旧居就处于断断续续开放的状态。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社区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已经调解过很多次。10月17日,丰子恺研究会在微信上发布了一则《告丰子恺艺术爱好者》的消息:“今天我们抱歉地通知大家,丰子恺旧居因受一楼部分邻居百般阻挠不许游客参观,开放四年半之久的丰子恺旧居被迫暂时关闭……”。

丰子恺 - 后任纪念

丰子恺纪念馆

位于浙江省桐乡市石门镇。是全国唯一的一家专职漫画馆,这里不仅展出丰子恺本人作品及其生平介绍,还设有诸漫画名家作品陈列室,每个展厅内容物丰富,各有特色,游人络绎不绝。

故居“缘缘堂”始建于1933年春,是丰子恺积自己的稿费亲自设计的,采用中国式结构,全体正直,单纯明快,高大轩敞,三开间两层建筑,具有江南民居的深沉朴素之美。但1938年1月毁于日军炮火,后来在丰子恺方外莫逆之交即新加坡佛教协会主席广洽法师的创议和捐资下,在1985年9月15日故居“缘缘堂”才得于按原貌重建,并正式对外开放。

谷歌纪念

2012年11月9日,google为纪念丰子恺114岁冥诞,将首页的标志改成丰子恺的画作。

丰子恺 - 入选教材

丰子恺入选小学、中学课本内容

《白鹅》(重点课文) 《手指》(略读课文)《竹影》(略读课文)《山中避雨》(重点课文) 《给我的孩子们》(重点课文)《黄山松》(略读课文) 《云霓》(高中选修)<送考>(高中选修)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