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雄江上青个人资料
江上青(1911―1939),原名江世侯,江苏扬州人,出生于一个中医兼职员的家庭。1927年考入南通中学高中部,受刘瑞龙、顾民元革命思想影响,当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1939年7月29日,江上青遭到地主反动武装袭击,壮烈牺牲,时年28岁。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人物生平
江上青(1911—1939),原名江世侯,江苏扬州人,1911年4月10日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县。父亲江石溪擅长诗文音美,尤精医学,生前在江都县头桥乡(今扬州市广陵区头桥镇)岸顶河房“太和堂”药店(又名“彭泰和堂”)悬壶济世,有爱国民主思想,母亲头桥范氏孺人(今扬州市广陵区头桥镇安帖村三三组人)。
1928年夏江上青转入扬州高中,同年冬被国民党当局以学运骨干分子为名逮捕入狱。1929年6月出狱后,改名江上青,就读于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担任上海“艺大”地下党支部书记,继续从事地下学运工作。1929年冬,江上青在上海参加党组织的秘密会议时再次被捕,1930年冬带着一身疾病出狱。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寇侵略和国民党当局不抵抗政策所造成的深重灾难,江上青义愤填膺,饱含激情地写下了《前进曲——东三省事件》的长诗。这首创作于1931年的诗作,在当时曾广为流传,起到了唤醒民众,鼓舞抗日斗志的积极作用。此后,江上青与一批热血青年先后创办了《新世纪周刊》、《写作与阅读》、《抗敌周刊》等,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道理,宣传抗日救亡、爱国主义和唯物主义思想,传播革命和抗日的火种。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他发表《卢沟晓月》的文章,表达了抗日救国的激情。在全国性抗战爆发的形势下,江上青等人组织成立了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流动宣传团,从江都出发,溯江而上,广泛开展抗日宣传,组织动员民众参加抗日斗争。1938年春夏时节,江上青遵照党组织的指示到安徽,在中共安徽省工委领导下,参加了安徽省抗日民众动员委员会第八工作团,在大别山区的六安、寿县、颍上、固始、商城一带开展抗日宣传工作。当时,武汉《新华日报》发表了特派记者章汉夫写的文章,对江上青等人的抗日宣传工作给予了热情的赞扬。
1938年11月,皖东北地区被日军占领后,中共安徽省工委宣传部长张劲夫代表党组织,决定成立皖东北特别支部,任命江上青任特支书记,派他带领特支的一批共产党员到皖东北开展工作,与国民党安徽省第六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专员、第五游击纵队司令盛子瑾建立统一战线,负责开辟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准备工作。到达皖东北后,江上青担任国民党安徽省第六行政区专员公署秘书兼保安副司令、第五游击纵队司令部政治部主任。
在皖东北,江上青等利用合法身份,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推动盛子瑾创办皖东北军政干校。他亲自编写教材,为军政干校学员讲课、作报告,在学员中培养了一大批抗日干部。他还推动盛子瑾创办《皖东北日报》和皖东北抗日文化服务社,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经过党组织和江上青的艰苦奋斗,皖东北出现了生气勃勃的抗日救亡局面。皖东北抗日形势的发展,使国民党顽固派极为恐慌,他们加大了对皖东北进行的破坏和捣乱。日本侵略者也加紧对皖东北地方反动势力的拉拢和勾结,企图破坏皖东北的抗日局面。随着斗争形势的发展,1939年3月,中共皖东北特委成立,杨纯任特委书记,江上青为特委委员。特委成立后,积极协助中共豫皖苏省委书记兼八路军、新四军驻皖东北办事处主任张爱萍等,进一步推动皖东北国共合作、团结抗战局面的形成,共同建立皖东北抗日根据地。
1939年7月29日,江上青在协助张爱萍等做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的工作后,与盛子瑾等率部返回司令部途中遭地主反动武装伏击,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年仅28岁。去世后,江上青遗体安葬在八路军、新四军皖东北办事处附近的崔集。1982年迁葬于江苏省泗洪县烈士陵园,并树碑立传,由老将军张爱萍题写碑名,杨纯、刘玉柱、周村撰写碑文。1985年4月13日,江上青的子女江泽民、江泽玲、江泽慧等专程前来为江上青扫墓,以寄托深切的哀思。
人物年表
1911年4月10日 出生于扬州江都县仙女镇上的一个中医、职员家庭,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父亲江石溪为其取名江世侯。
1915年 南通大达内河轮船公司聘江石溪为协理,举家迁至扬州东关田家巷。
1918年9月 入扬州琼花观小学(即扬州第九小学)读书。
1919年秋 随姑父朱右村学习唐诗、古文,由此奠定了坚实的古典文学基础。
1921年9月 转入扬州第一高等小学读书。
1924年9月 考入扬州代用商业学校学习,成绩优良。
1927年7月 偕七弟江世伯到南通长兄江世俊(号冠千)处游玩,参加了南通中学招生考试。
1927年9月 被录入南通中学高中部读书。
1927年11月 在进步同学顾民元等人影响下,积极投身进步学生活动,并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8年9月 转回扬州中学高中部读书,继续从事学运工作。
1928年12月 在江家桥家中被反动当局逮捕,后押解到苏州,关进司前街监狱。开庭后虽经律师有力辩护,仍被拘留半年。
1929年5月 释放出狱,仍豪态不减,不为扬州中学接纳。
1929年7月改名江上青,投考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七弟江世伯同时改名江树峰。
1929年8月 到上海艺大读书。团组织关系转至上艺后直接转党,参加中共上海艺大支部的活动。
1929年10月 上海艺大党支部改组,中共法南区委指定他担任支部书记。
1929年11月 积极参加和领导学生运动,并经常深入工厂开展活动。在此期间,结识了左翼作家郁达夫等,受他们的影响,创作了新诗《新世界的贺仪》、《十月的旗帜》等。
1929年12月 在上海北四川路粤商酒楼参加党的会议时被反动当局逮捕,关押在上海提篮桥监狱,化名张玉清。
1930年1月 反动当局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判处江上青一年苦役。后被押到苏州,关在第三监狱。他对前去探望的同志充满信心地说:“坐牢没得关系,放出去再干!”在狱中,先后写下了《赤裸着身体》、《冷漠的世界》、《饿是武器》、《缝衣人》、《我重新来到了这里》、《八个人了》等诗篇,表现了共产党员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1930年12月 押回上海,开庭审讯后获释,即回扬州。
1931年2年 因在狱中备受折磨,身患严重的哮喘病,身体极度虚弱,被父亲接到南通养病。此后,仍革命意志不减,陆续写下了《血底启示》、《饥寒交迫着灾民》等诗。
1931年8月 受党组织派遣,到上海暨南大学社会学系学习,听了李达、邓初民等人讲授的社会学等课,同时继续秘密从事学生运动工作,写下了《前进曲》、《旋风》等诗。他先后写下的白话诗,充分表达了一名共产主义战士不畏艰险、勇猛战斗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1932年2月 回扬州,与陈君冶等志同道合者创办《新世纪周刊》,并在刊物上化名发表文章,鼓动扬州旅外青年学生抗日会积极开展抗日活动。
1932年9月 应聘到扬州淮南职业中学担任国文教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