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诺奖作家凯尔泰斯个人资料

2017-01-14

凯尔泰斯因长期患重病于3月31日在布达佩斯去世,享年86岁。2002年,瑞典文学院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凯尔泰斯。今天小编就带大家回顾以下凯尔泰斯生平,欢迎阅读。

人物经历

凯尔泰斯·伊姆雷(kerteszimre),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1929年出生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一个犹太人家庭。1944年,他被关进了德国纳粹分子设在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后来又被转移到德国境内的布痕瓦尔德集中营,1948年返回匈牙利。他在报社工作过,并长期从事文学翻译工作,主要翻译德国作家的作品,这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曾荣获过包括德国布兰登堡文学奖在内的多项国际文学奖。1975年开始发表长篇文学作品。

凯尔泰斯·伊姆雷,14岁的凯尔泰斯被投到德国纳粹设在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之后又被转到了德国境内的布亨瓦尔德集中营,直到1945年被苏军解放。1949年在布达佩斯《火花》报社开始了最初的记者生涯,1953年开始自由撰稿人的写作生涯。先后写过三部音乐轻喜剧,并获得成功。六十年代初,开始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命运无常》。

处女作《无命运的人生》描写了他在纳粹集中营的经历,但这部自传体小说发表后并没有引起多大反响。直到1988年和1990年《无命运的人生》的两部续篇《惨败》和《给未出生的孩子做安息祷告》发表之后,他才为世界所了解,并开始在世界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1929年11月9日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一个犹太裔的普通市民家庭。

1944年,14岁的凯尔泰斯被投到德国纳粹设在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之后又被转到了德国境内的布亨瓦尔德集中营,直到1945年被苏军解放。

1949年在布达佩斯《火花》报社开始了最初的记者生涯,1953年开始自由撰稿人的写作生涯。先后写过三部音乐轻喜剧,并获得成功。六十年代初,开始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命运无常》。

1975年,以自己少年时代在纳粹集中营的经历为素材创作的自传体小说《命运无常》经过了近十年的辗转努力,终于得以出版。六七十年代,翻译了大量的德文作品,其中主要有:尼采、弗洛伊德、维特根斯坦等。

1977年发表两部中篇小说《寻踪者》和《侦探故事》,之后相继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惨败》、《为一个未出生的孩子哭祷》,中篇小说集《英国旗》,日记体文集《船夫日记》及《另一个人》,思想文集《被放逐的语言》与电影剧本《命运无常》等。曾获德国布莱登图书大奖,匈牙利最高国家文学大奖——科舒特奖,德国语言与诗歌学院一等奖,莱比锡书展大奖,德国国家最高文艺奖等多项国际大奖。2002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2002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个人作品

《非劫数》

《惨败》

《为一个未出生的孩子祈祷》

《无法选择的命运》

《退稿》

《英国旗》

《另一个人》

写作特点

由于匈牙利政治环境的压制,直到1975年凯尔泰斯才得以出版他的第一部小说《并非宿命》。而三部曲中的另外两部《惨败》以及《为一个不曾降临的孩子祈祷》,则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在欧洲出版并得到广泛赞赏。然而在欧洲之外,人们对他依旧知之甚少。 《并非宿命》出版的时候,凯尔泰斯说——我感到一阵空虚,而且失去了隐私。)也许事情原本就该如此。尽管诺贝尔奖是授予个人,然而该年的荣誉,应该被视为对一个集体的成就的表彰。凯尔泰斯是大屠杀幸存者中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86年另一个幸存者艾利·韦瑟尔获得和平奖)。由大屠杀幸存者成长为小说家、传记作家、诗人之人的名单是如此辉煌,如此充盈国际主义色彩:居住在美国以法语写作的维耶塞,以意大利语写作的普瑞莫·利维,出生于乌克兰居住于法国以德语写作的保罗·希兰,曾经与希兰住在同一条街上最后却移居以色列以希伯莱语写作的哈朗·阿泼菲尔德。凯尔泰斯描述了奥斯维辛的地下世界,一个他逐渐认识并最终赋予他灵感进行艺术创作的世界。和他的许多集中营幸存伙伴一样,从集中营的释放留给他的,绝非自由那么简单,更多的是正反夹杂的复杂的感情,在复杂的感情中,无所适从。一个十来岁的孤儿,被重新吐回了自由世界。他的过去已经被连根拔除,他的生存只是暂时有所保障。他能期望什么样的未来?当然,绝不会是诺贝尔奖。

作为一个群体,这些人为他们所目击的一切作证,但却是以艺术家的身份。然而这些创作无疑更多来自于提供证词的冲动,而非出于美学的目的。在这里,艺术,应我们必得记取的道德操守而生。凯尔泰斯的作品是一次对于幸存的本质,对于大屠杀给那些必须强迫自己在一个疯狂而遍地死亡的世界中求生的人所造就的影响的反思。有一个现象很有意思,如果不是令人惊奇的话,凯尔泰斯们的群体中,有如此多的人,尽管各不相干,却在创作着同一个主题,并且在各自的国家以作家和哲学家的双重身分受到尊崇。因为他们在集中营的经历,他们拥有了道德上的权威,拥有了对人类的缺点无可置疑的发言权。而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也确实在各自居住国的文学及伦理体系的建设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人物评价

瑞典文学院10日在这里宣布,将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伊姆雷,以表彰他对脆弱的个人在对抗强大的野蛮强权时痛苦经历的深刻刻划以及他独特的自传体文学风格。

瑞典文学院发表的新闻公报说,凯尔泰斯通过在作品中描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孜孜不倦地探索了这样一个主题,即一个人在自己所属的群体被迫屈服于社会强权的时代是如何生活和思考问题的。在纳粹分子疯狂迫害匈牙利犹太人的黑暗时期,还是一个少年的凯尔泰斯在集中营里渡过了4年的痛苦岁月。集中营的生活使凯尔泰斯对人类的本质和生存状态产生了严肃的思考,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

凯尔泰斯1975年开始发表长篇文学作品。处女作《非劫数》描写了他在纳粹集中营的经历,但这部自传体小说发表后并没有引起多大反响。直到1988年和1990年《非劫数》的两部续篇《惨败》和《为一个未出生的孩子祈祷》发表之后,他才为世界所了解,并开始在世界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人物轶事

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伊姆雷,在匈牙利国内遭到剽窃指控。

而所谓“剽窃”作品,并非他的获奖作品。上年11月14日的匈牙利周报《肖普朗王牌》中刊登了一封自称是凯尔泰斯朋友的班-帕尔的来函,其中指出凯尔泰斯将他所写的音乐喜剧《驴车》据为己有,并从中获得了相当的经济收益。班-帕尔现居住在德国,名不见经传。他在信中称,凯尔泰斯可能是从他的父母那里获得了《驴车》的手稿,然后写信给他要求以自己的名字上演,但他根本没有答应过。班-帕尔说,当年凯尔泰斯给他的信和他交给著作权保护局书面材料的内容他都保存着,将来在法庭上会公布出来。面对突如其来的剽窃指控,凯尔泰斯发表声明说,这纯粹是“可笑的无稽之谈”,并明确表示,他将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名誉。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