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个人资料

2017-01-14

路遥(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中国当代作家,生于陕北榆林清涧县一个世代农民家庭,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以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展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该作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后因肝病早逝,年仅42岁。今天小编为大详细介绍路遥,欢迎阅读。

人物生平

路遥,原名王卫国,汉族,中国当代土生土长的农村作家。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

在路遥回乡务农期间,路遥和当时在延川县梁家河大队插队的习近平总书记同住一个窑洞,两人成为朋友,曾彻夜长谈过。

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描写一个农村知识青年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经历,引起很大反响,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改编成同名电影后,获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轰动全国。《在困难的日子里》获1982年《当代》文学中长篇小说奖,同年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

1988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以恢弘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路遥因此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且该书未完成时即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路遥因肝硬化腹水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

时代背景

从文化大革命后期到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当时的中国社会现实是动荡发展的,改革探索也是在摸索中前进的,沧桑而苦难。由于国家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不正常,社会许多方面都处在一种非常动荡和混乱的状态中,造成城乡之间巨大的不可逾越的鸿沟。在农村,农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困难。

个人背景

路遥出生于西北山区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是从农村走出的作家,他幼年因为家贫被过继给伯父抚养,使得其幼小的心灵过早的学会了坚强。艰难的求学经历,繁重的务农生涯,还有不断生活辗转在城乡之间的求学生活经历,使得他忍受了大多的苦难。他一生钟情于陕西的黄土地,对于那片养育他多年的故土充满了情感,对路遥来说,那个存世现实的栖居地,土地是其精神资源的源泉。

人物影响

路遥原名王卫国,1970年开始使用笔名路遥。他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其作品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引起了很大反响,是乡土文学的代表人物。

他创作的小说多次获奖;短篇小说《风雪腊梅》获1981年《鸭绿江》作品奖: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获1979—1981年度《当代》文学荣誉奖、1981年5月“《文艺报》中篇小说奖”二等奖、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获1982年度《当代》文学中长篇小说奖;中篇小说《人生》获1983年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4年陕西省文艺创作“开拓奖”一等奖: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获1991年度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被誉为“茅盾文学奖上的明珠”。

其中,《人生》被改编成电影,《平凡的世界》被改编成广播剧和电视剧。

把生活的苦难、残酷和卑微描写出来,不是路遥的特色,许多作家都能这样做。而能够把年轻人的贫穷和窘迫写得如此无辜、纯洁甚至可爱,这才是路遥的不同凡响之处。

路遥在逝世多年后,仍然得到很多读者的热烈拥戴,也受到很多作家同行的肯定,从路遥文学馆的筹建过程就可以略见一斑。梁向阳是延安大学文学研究所的所长,也是路遥文学馆的筹建人。文学馆筹建速度之快、过程之顺利让他意外:“项目动工是今年的7月份,到9月份就建成了。全部的资料和展品就是我、副手和三个研究生在两个月时间筹备的。从征集、收录再到整理、布展,就两个月时间。过程顺利极了,我的征集文章一发出去,就有很多好心的朋友来帮助,很多的事情都让我感动。”

人物评价

著名作家、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朱鸿表示,路遥的精神遗产至少有以下四点:

第一,他对文学事业的那种神圣感,以整个生命去打造自己的文学;第二,他对普通人命运深刻、持久地关注;第三,他所塑造的高加林、孙少平等人物形象,给了社会底层特别是正处于奋斗中的青年,以永远的感情共鸣与精神鼓励;第四,他尽可能地挖掘、表现了每个人本身潜在的朴素而又宝贵的精神。这四点足以使一位作家永远不朽。

“路遥是我尊敬的朋友和师长”,著名作家、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高建群如此说道。一个作家去世近二十年了,人们还在热烈地怀念他,还在谈论他的作品,这本身就是对一个作家最高的奖励。路遥的作品中那些人物及其命运,已远远超越了文学的范畴,他给一切卑微的人物以勇气与光亮,让他们知道自己能够走多远。

创作年表

年份

作品名称

体裁

备注

1970年

车过南京桥

诗歌

发表于延川县文化馆主办的油印小报《革命文化》,正式开始使用笔名“路遥”,后陕西省群众艺术馆主办的《群众艺术》转载了这首诗

蟠龙坝

歌剧

与陶正合作,未刊

1971年

我老汉走着就想跑

诗歌

1971年8月13日发表于《延安通讯》,后收入陕西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的诗集《延安山花》

塞上柳

诗歌

1971年9月28日发表于《延安通讯》,后收入陕西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的诗集《延安山花》

1972年

诗歌

与曹谷溪合作,陕西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的诗集《延安山花》

当年“八路”延安来

诗歌

与曹谷溪合作,陕西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的诗集《延安山花》

走进刘家峡

诗歌

陕西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的诗集《延安山花》

电焊工

诗歌

陕西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的诗集《延安山花》

第九支队

歌剧

与闻频合作,1972年8月20日作,国庆节在延川县演出,1972年发表于《山花》文艺小报,

桦树皮书包

叙事诗

1973年

歌儿伴着车轮飞

诗歌

《陕西文艺》1973年11月(总第3期)

优胜红旗

短篇小说

《陕西文艺》1973年3月创刊号(总第1期)

1974年

红卫兵之歌

诗歌

与金谷合作,《陕西文艺》1974第4期

老汉一辈子爱唱歌

诗歌

陕西人民出版社1974年出版的诗集《延安山花》增订版

银花灿灿

散文

《陕西文艺》1974年第5期

1975年

灯光闪闪

散文

《陕西文艺》1975年第1期

不冻的土地

散文

《陕西文艺》1975年第5期

1976年

吴堡行

散文

与李知、董墨合作,《陕西文艺》1976年第1期

父子俩

短篇小说

《陕西文艺》1976年第2期

1977年

难忘的24小时——追记周总理1973年在延安

散文

与谷溪合作,《陕西文艺》1977年第1期

1978年

不会作诗的人

短篇小说

《延河》1978年第1期

1979年

在新生活面前

短篇小说

《甘肃文艺》1979年第1期

短篇小说

《延河》1979年第10期

今日毛乌素

诗歌

1979年5月23日发表于《山花》

1980年

惊心动魄的一幕

中篇小说

《当代》1980年第3期

匆匆过客

短篇小说

《山花》1980年第4期

青松与小红花

短篇小说

《雨花》1980年第7期

卖猪

短篇小说

《鸭绿江》1980年第9期

病危中的柳青

特写

《延河》1980年第6期

1981年

姐姐

短篇小说

《延河》1981年第1期

月下

短篇小说

《上海文学》1981年第6期

风雪腊梅

短篇小说

《鸭绿江》1981年第9期

1982年

人生

中篇小说

《收获》1982年第6期;单行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年11月出版

在困难的日子里

中篇小说

《当代》1982年第5期

痛苦

短篇小说

《青海湖》1982年第7期

1983年

黄叶在秋风中飘落

中篇小说

《小说界》1983年中篇专辑

柳青的遗产

随笔

《延河》1983年第6期

当代纪事

中短篇小说集

重庆出版社1983年3月出版

1984年

你怎么也想不到

中篇小说

《文学家》1984年第1期

我和五叔的六次相遇

中篇小说

《钟山》1984年第5期

生活咏叹调

短篇小说

《长安》1984年第7期

人生

电影文学剧本

1984年由吴天明导演、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片《人生》

1985年

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

短篇小说

1985年3月31日《西安晚报》

路遥小说选

中短篇小说集

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9月出版

姐姐的爱情

中短篇小说集

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年11月出版

注重感情的积累

创作随笔

1985年12月19日《文学报》

1986年

平凡的世界

长篇小说,第一部

《花城》1986年第6期,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12月出版

1988年

平凡的世界

长篇小说,第二部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4月出版

1989年

平凡的世界

长篇小说,第三部

《黄河》1988年第3期,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10月出版

1991年

在茅盾文学奖颁奖仪式上的致词

发言稿

1991年3月30日在第三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大会的演讲

写作是心灵的需要

讲话稿

发表于《女友》杂志“91之夏文朋诗友创作笔会”上

早晨从中午开始

创作随笔

1991年冬——1992年春发表于《女友》

1992年

杜鹏程:燃烧的烈火

散文

《延河》1992年第1期

少年之梦

散文

《少年月刊》1992年第2期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