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建嵘个人资料

2017-01-14

导语:于建嵘用绘画释放淤积在心中的压力与困惑,这是社会学者于建嵘给自己寻找到的精神出路。下面小编带你了解于建嵘。

于建嵘

开放分类:中国学者人物各行业经济人物学者教授

于建嵘,男,1962年9月生于湖南衡阳,本科和研究生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在湖南师范大学任教至2003年底;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2001年7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获法学博士学位。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曾在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美国哈佛大学进行过学术交流。已发表和出版过《中国工人阶级状况:安源实录》、《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等大量着述。 2010年12月,被30多万网民公推为与郎咸平、戴旭、郭亦平、张宏良等人并列的"中国互联网九大风云人物"之一。

于建嵘 - 个人履历

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着述有《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和《中国当代农民的维权抗争:湖南衡阳考察》等。

简介

于建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1962年9月生于湖南衡阳,本科和研究生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在湖南师范大学任教至2003年底;2001年7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教授,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曾在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主要着述有《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中国工人阶级状况:安源实录》和《中国当代农民的维权抗争:湖南衡阳考察》等。

2010年12月,经30万网民自发投票,与戴旭、易宪容、郎咸平、曹建海、郭亦平、时寒冰、张宏良、孙锡良,被确认为“中国互联网九大风云人物”之一。他们被广大网民称为“中国底层民意的真实代表”、“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中国最有良心的一批文人” 。

2010年获选《南方人物周刊》中国魅力50人----布道之魅。

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

于建嵘 - 人物经历

成长经历

生于1962年的于建嵘,童年的生活被当时席卷中国的政治运动所左右。共产党游击队员出身的父亲,在运动伊始就变成了国民党游击队的匪兵。父亲被抓了起来,幼小的于建嵘与母亲、姐姐三人成了没有户口的“黑人”。

没有户口,他们在城市根本没有容身之地,1967年全家回到湖南永州家乡,也遭乡亲白眼,冬天时家里的棉被被偷走,永州待不下去,母亲又带着孩子们流浪回了城里。

8岁时,父亲的朋友帮忙将小于建嵘安排到一所小学的旁听名额。于建嵘穿上最好的衣服---用染黑的麻布包改装成的衣服,高高兴兴去上学了。岂料,上班第一天就被女班长发现:“他是黑人,怎么可以来我们班上课?”

女班长下令同学将小于建嵘拖出去,他抱着桌子不肯走,拉扯中黑麻布衣被撕烂。他被拖到学校后面,被佯装经过的父亲发现了。那一次,于建嵘生平唯一一次看到父亲留下眼泪,自此,他坚持不进小学。

学术生涯

1979年,于建嵘考上湖南师范大学,毕业后当上了成功的商业诉讼律师。

1990年初,才30出头就赚到了人生的第一个200万元(中国城市人口当时一般月薪才百多元)。意气风发的他买了部日本进口车,一台手提电话,到全国去寻访人生的意义,最终遇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徐勇教授,开始了学术生涯,去寻找苦难的原因,并且利用学者的身份发表评论以引起社会关注。尽管早已衣食无忧,到手的富贵荣华更曾潇洒抛去,但是于建嵘心中,童年苦难的根源却是他挥之不去的思索命题。因为那番遭遇,他看到自己与最底层的农民、矿工、访民的命运是相连的。

于建嵘做的学问总是接触社会人士的不幸,他生活中却十分风趣。朋友称他做“侃爷”,对学生、同事,或是宋庄的农民、餐馆服务员,他见到什么人都爱与对方闲聊,而且常说些俏皮话把人逗乐。底层学问,外人看来是苦苦的追寻,但诚实面对自己命运而后得到的内心安适,只有当事人最清楚。

2013年9月15日上午,知名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于建嵘从北京出发,奔赴贵州省兴义市则戎乡纳具村任村主任助理,指导乡村建设。他的行动,在网络上引来很多赞扬和祝福。

于建嵘 - 人物言论

2011年4月建嵘撰文称,底层社会不仅是当代中国社会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底层社会有自己的政治逻辑,国家要在政治上重新认识底层社会。“底层民众并不是一群愚昧得不能分辨得失的群体,现代社会应该容许有底层政治的存在空间。”于建嵘将自己的底层立场总结为:要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个人合法权利神圣不可侵犯;要有权威的司法制度,让司法承担起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责任,这需要进行司法改革,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司法权力地方化问题;要有真正的代议制度,民众通过自己的代表来监督政府。

于建嵘 - 荣誉奖项

2010年12月17日,《南方人物周刊》主办的第六届2010中国魅力人物颁奖盛典在北京东方君悦大酒店举行,当选2010中国年度魅力50人学术类布道之魅

2010年12月19日,获得2010中国娇子新锐榜年度新锐人物。

2010年12月,经30万网民自发投票,与戴旭、易宪容、郎咸平、曹建海、郭一平、时寒冰、张宏良、孙锡良,被确认为“中国互联网九大风云人物”之一。他们被广大网民称为“中国底层民意的真实代表”、“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中国最有良心的一批文人”。

于建嵘 - 人物评价

他被比喻为“用脚做学问”的社会学家,他用绘画释放淤积在心中的压力与困惑,这是社会学者于建嵘给自己寻找到的精神出路。理论是冰冷的,但是人心是火热的,他无法在学术研究抽离冷静的要求下,表达对每个具体生命的关怀,倾诉自己的无能为力,绘画成了解答。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