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加木个人资料

2017-01-14

导语:因科学考察中缺水,彭加木主动出去为大家找水,不幸失踪,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化作了罗布魂,永远系在巴音郭楞人民、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心中。下面小编带你了解彭加木。

彭加木

开放分类:上海民国和新中国时期人物 中国探险家 中国生物学家 中国科学家 人物

彭加木(1925─1980),广东番禹人,汉族。1947年毕业于南京中山大学农学院,毕业后先后担任北京大学农学院土壤系助教,中国科学院助理员,助理研究员。1979年任新疆科学院副院长,他先后15次到新疆进行科学考察,3次进入巴音郭楞的罗布泊进行探险,1980年6月17日上午10时,因科学考察中缺水,彭加木主动出去为大家找水,不幸失踪,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化作了罗布魂,将他对罗布泊之情、对巴音郭楞之情永远系在巴音郭楞人民、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心中。

彭加木 - 人物经历

彭加木于1925年生于广东番禺。

1947年在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毕业后,到北京大学农学院任教,专攻农业化学。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工作。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6年中国科学院准备组织一个综合科学考察委员会,分赴边疆各地调查资源,他主动放弃出国学习的机会,积极向组织提出要求,赴新疆考察。他在给郭沫若的信中说:“我志愿到边疆去,这是夙愿。……我具有从荒野中踏出一条道路的勇气!”

1957年身患恶性肿瘤,回到上海治疗。他以顽强的意志同疾病作斗争,病情稍有好转就重返边疆。先后踏遍云南、福建、甘肃、陕西、广东、新疆等十多个省区,曾十五次进疆考察并帮助改建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后任该院副院长。还三次进入罗布泊地区,调查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为开创边疆科研工作倾注心血,并为发展我国的植物病毒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

1980年5月,他带领一支综合考察队进入新疆罗布泊考察,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揭开了罗布泊的奥秘。

1980年6月17日上午10时,考察队在库木库都克附近扎营。其时,汽油和水所剩无几。为了解决这一困难,继续东进考察,他独自外出找水走向沙漠深处,不幸失踪,之后一直未找到他的遗体。对于他的失踪,在全国曾风传过各种说法猜测。多年来,官方和民间曾多次发起寻找,均一无所获。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他“革命烈士”的光荣称号。

彭加木 - 简介

彭加木(1925─1980),广东番禹人,汉族,1947年毕业于南京中山大学农学院,毕业后先后担任北京大学农学院土壤系助教,中国科学院助理员,助理研究员,1961年,上海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64年选为上海全国人大代表,1979年任新疆科学院副院长,他先后15次到新疆进行科学考察,3次进入巴音郭楞的罗布泊进行探险,1980年6月17日上午10时,因科学考察中缺水, 彭加木主动出去为大家找水,不幸失踪,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化作了罗布魂,将他对罗布泊之情、对巴音郭楞之情永远系在巴音郭楞人民、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心中。

彭加木原名“彭家睦”,1925年出生在广州近郊番禺县一个商人家庭。兄弟五人他排行第五,父亲希望阖家和睦,故为他取名“家睦”。23岁他在中央大学毕业后,进入国民党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解放后担任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1956年调到新疆,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进疆后,他安装了中国第一台高分辨电子显微镜,并用这台显微镜找到400多种动植物病毒,填补了我国在这个科学领域的空白。他撰写的40多篇论文,在国际科研界产生很大影响,从而使他成为世界上知名度较高的学者。

彭加木 - 评价

亲人印象

二嫂李丽明:“小叔很谦虚”

80岁的李丽明是彭加木二哥彭家泰的妻子,昨日一早,李婆婆从电视上看到关于罗布泊发现怀疑彭加木遗体的报道,立即上街买报纸,希望能知道更多的消息。

李婆婆是白云区石井人,她嫁入彭家时,彭加木已经在外地读书。她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见到彭加木的时候是1948年,当时她丈夫要到美国留学,刚刚大学毕业的彭加木专程从北京回广州和哥哥告别。“因为没赶上船期,加木回来的时候我的丈夫已经离开了。”

在李婆婆的记忆中,小叔是位知书识礼,学识渊博但又非常谦虚的人。彭加木也非常疼爱李婆婆的两个女儿,每次回来都会给小侄女带礼物。

彭加木 - 诗作作品

昂藏七尺志常多,改造戈壁竟若何。虎出山林威失恃,岂甘俯首让沉疴!

彭加木(1925~1980),广东番禺人。1947年在北京大学农学院任助教。1949年后进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当研究员,1979年兼任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院长。1980年5月,他带领一支综合考察队赴新疆罗布泊考察。6月17日,彭加木独自一人到沙漠里找水,不幸被流沙吞没。

彭加木 - 相关消息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