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个人资料
老舍[1](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本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人,原姓舒舒觉罗氏(一说姓舒穆禄氏,存疑),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他1948年唱过黄梅戏,还受到严凤英的表扬。由于文革期间受到迫害,1966年8月24日深夜,老舍含冤自沉于北京西北的太平湖畔,终年67岁。夫人胡絜青(1905-2001)。其代表作品有《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等。[2]
人物简介
老舍(1899—1966),本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人,原姓舒舒觉罗氏(一说姓舒穆禄氏,存疑),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他1948年唱过黄梅戏,还受到严凤英的表扬。由于文革期间受到迫害,1966年8月24日深夜,老舍含冤自沉于北京西北的太平湖畔,终年67岁。夫人胡絜青(1905-2001)。代表作品有《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等。
人物概述
老舍老舍一生共写了约计800余万字的作品,被称为“人民艺术家”。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以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二马》。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地位。1930年老舍.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二马》《猫城记》,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月牙儿》《赶集》《樱海集》《东海巴山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西望长安》。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取材较为宽广,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断魂枪》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读者的青睐。他的作品中有大量被选入教育课本。
小说
《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文学概论讲义》《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离婚》《老舍幽默诗文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老牛破车》《三团一》《火车集》《残雾》《文博士》《张自忠》《大地龙蛇》《剑北篇》《归去来兮》《国家至上》《谁先到了重庆》《桃李春风》《贫血集》《火葬》《东海巴山集》《微神集》《月牙儿》《方珍珠》《老舍选集》《春华秋实》《老舍短篇小说》《福星集》《上任》《正红旗下》(中途被迫停笔)《我这一辈子》。
剧本
《茶馆》《龙须沟》
生平履历
贫苦童年
1899年,老舍生于北京一个旗人家庭。次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老舍的父亲身为护军永寿镇守正阳门(《清史稿》作天安门)。面对来犯的日本军队力战殉国。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老舍的家曾遭意大利军人劫掠,当时才一岁半的老舍因为一个倒扣在身上的箱子而幸免于难。
由于父亲的阵亡使得老舍与母亲相依为命,过着清贫的生活。直到9岁的时候,由满族贵族刘寿绵(宗月大师)资助,老舍才得以入私塾读书。1913年,老舍考入京师第三中学(现北京三中),数月后因经济困难退学。同年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于1918年毕业。1918年至1924年间,先后任师公立第17高等小学校兼国民学校(现方家胡同小学)校长、北京市北郊劝学员、天津南开中学教员、北京一中教员。
赴英讲学
老舍1924年秋季,老舍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华语学系任华语讲师,教导英国人学习中国的官话和中国古典文学。业余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开始文学创作。1926年,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1929年夏季,离英,途经新加坡并滞留半年,在华侨中学任教,创作以新加坡为背景的小说《小坡的生日》。1930年春季,返回到北京。1930年至1937年间,老舍先后任教于济南的齐鲁大学和青岛的山东大学。此间,他看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的国家状况,创作了长篇小说《大明湖》,为所有蒙受侵略之苦的祖国人民抒发愤慨。在这部小说里,他第一次描写了共产党人的形象。1936年写出长篇小说文学代表作品《骆驼祥子》。
抗日战争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老舍离别家小奔赴国难。1938年初,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于武汉成立,老舍被推为常务理事和总务部主任,同年随文协迁到重庆。自此主持文协工作直至抗战胜利。抗战期间老舍团结和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利用各种文艺形式为抗日做贡献。他自己也以团结抗日为题材,运用各种文学体裁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的代表作为长篇小说《四世同堂》。
战后回国
抗战结束后,老舍于1946年3月接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在美国写完了《四世同堂》第三部及长篇小说《鼓书艺人》。1949年12月,应周恩来委托文艺界之邀回到北京。国内工作期间,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兼书记处书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
文革迫害
1962年开始,许多文艺作品遭到中共当局批判,老舍被迫停止了《正红旗下》的创作。1965年3月-4月,老舍率领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日本。回到中国后,将旅日见闻写成长篇散文《致日本作家的公开信》,但没有被获准发表,老舍只得被迫停笔。此后老舍曾试图参加文艺工作队,想通过写竹板快书、相声等,来宣传计划生育、科学种田,但是也未获批准。1966年春季,老舍独自前往北京郊区顺义县以养猪而闻名的陈各庄,跟那里的农民生活在一起,写了一篇科学养猪的快板书《陈各庄上养猪多》,成为他公开发表的最后一篇作品。
1966年8月23日,本应在家继续休养的老舍,到北京市文联参加文化大革命运动。23日下午,北京女八中红卫兵冲击文联,老舍与30多位作家、艺术家一道,被挂上“走资派”、“牛鬼蛇神”、“反动文人”的牌子,押至北京孔庙大成门前,被押着向焚毁京剧服装、道具的大火下跪,惨遭污辱、毒打。血流满面、遍体鳞伤的老舍被押回市文联,又因还手“对抗红卫兵”,被加挂上“现行反革命”的牌子,遭到 “红卫兵”变本加厉的残酷殴打,随后被文联革委会副主任浩然送到西长安街派出所(为了保护他),直至8月24日凌晨回到家中;而红卫兵组织亦要求他24日上午到市文联继续接受批斗。清晨,伤心之至的老舍独自出走到北京城西北角外的太平湖畔,当日深夜,中国近代大文豪老舍自沉于太平湖,享年67岁。[3]
恢复名誉
1978年初,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象征性的骨灰盒里面,放着老舍使用过的钢笔、毛笔、眼镜、一支手笔、一筒茉莉茶花和一小片被保留下来属于他的血衣残片。墓上,墨绿色花岗岩左下角有一副老舍浮雕铜像,围绕铜像刻着几道水波溅起的涟漪,两边汉白玉矮墙,一边以菊花做成浅浮雕为背景,上面刻写着老舍抗战爆发前所写的《入会誓词》中的一句话:“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主要作品
1923年短篇习作《小铃儿》发表于《南开季刊》2、3合期。
·1928年1月《老张的哲学》(长篇小说)由商务印书馆初版印行。
·1928年4月《赵子曰》(长篇小说)由商务印书馆初版印行。
·1930年《文学概论讲义》(理论)由齐鲁大学出版。
·1931年4月《二马》(长篇小说)由商务印书馆初版印行。
·1932年1月上海商务印书馆被日军炮火击中,《大明湖》原稿被焚,未能出版。
·1933年8月《猫城记》(长篇小说)由现代书局初版印行。
·1933年8月《离婚》(长篇小说)由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初版印行。
·1934年7月《小坡的生日》(长篇小说)由生活书店初版印行。
·1934年9月《赶集》(短篇小说集)由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初版印行。
·1935年8月《樱海集》(短篇小说集)由人间书屋初版印行。
·1936年11月《蛤藻集》(短篇小说集)由开明书店初版印行。
·1937年4月《老牛破车》(创作经验)由人间书屋出版印行。
·1938年8月《三四一》(通俗文艺集)由艺文研究会出版,独立出版社发行。
·1939年3月《骆驼样子》(长篇小说)由上海人间书屋出版;1955年修改本由人文出版社出版。
·1939年8月《火车集》(短篇小说集)由上海杂志出版社出版。
·1940年4月《残雾》(话剧)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41年1月《张自忠》(剧本)发表于《中苏文化》文艺特刊,并由中华图书公司出版。
·1941年4月《面子问题》(话剧)由正中书局出版。
·1941年11月《大地龙蛇》(剧本)由国民图书出版社出版。
·1942年《剑北篇》(诗集)出版。
·1942年6月10日《归去来兮》(话剧)开始在《新蜀报》连载至29日续完。
·1943年2月《谁先到了重庆》(话剧)由联友出版社出版。
·1943年10月《桃李春风》(话剧)与赵清阁合著,发表于《文艺先锋》3卷4期。
·1944年3月《贫血集》(短篇小说集)由重庆文聿出版社出版,收入《恋》、《八太爷》等五篇作品。
·1944年5月《火葬》(长篇小说)由晨光出版社出版。
·1944年11月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第1部《惶惑》在《扫荡报》开始连载,至1945年9月2日续载完。
·1946年1月《东海巴山集》(短篇小说集)由新丰出版社出版。
·1946年11月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第2部《偷生》由晨光出版社出版。
·1947年1月《我这一辈子》(中篇小说)由上海惠群出版社出版。
·1947年4月《微神集》(短篇小说集)由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收入《上任》、《牺牲》等十七篇小说。
·1948年9月《月牙集》(中篇小说集)由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收入《月牙》、《我这一辈子》等五篇作品。
·1948年12月《老舍戏剧集》由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收入话剧《残雾》,新京剧《忠烈图》等五篇作品。
·1949年1-9月旅美期间,创作完成了《四世同堂》第3部《饥荒》和长篇小说《鼓书艺人》,并协助两位美国朋友将《四世同堂》和《鼓书艺人》译为英文(《四世同堂》的英译本为缩写本)。
·1950年8月《方珍珠》(话剧)《光明日报》开始连载,至9月14日续载完。
·1950年9月《龙须沟》(话剧)在《北京文艺》1卷1期开始连载至1卷3期续载完。
·1951年8月《老舍选集》由开明书店出版,收入《黑白李》、《断魂枪》、《月牙》、《上任》及《骆驼祥子》节选。
·1952年3月独幕话剧《生日》发表于《剧本》2、3月合刊
·1953年5月《春华秋实》(话剧)发表于《剧本》5月号。
·1955年5月《无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56年3月《西望长安》(话剧)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1956年10月《老舍短篇小说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收入《柳屯的》、《善人》等十三篇作品。
·1958年5月《福星集》由北京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入老舍建国后所写的散文、小品38篇。
·1958年6月《茶馆》(话剧)由中国戏曲出版社出版。
·1959年5月《红大院》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1959年8月《全家福》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1959年9月《老舍剧作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入《龙须沟》、《茶馆》、《女店员》、《全家福》四个话剧剧本。
·1961年12月《宝船》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1962年4月《荷珠配》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1963年3月《小花朵集》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入文艺随笔、短论30篇。
·1964年2月《出口成章》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入论文学语言、作家修养等方面的文章22篇。
·1965年1月《多写些小戏》发表于《戏剧报》第1期。
·1966年4月《陈各庄上养猪多》发表于《北京文艺》4月号。
·1979年初《正红旗下》(长篇小说,为老舍先生未完成的遗作)首次发表于《人民文学》杂志,作者于1961年底开始动笔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