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手抄报简单又漂亮

2017-01-13

佛教对哲学的影响:

魏晋时,佛教始则依附于玄学,继则给玄学以影响,丰富和发展玄学,最终则取代玄学的地位,而在南朝佛学一度成为最重要的统治思想。隋唐二代,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最繁荣的一个阶段。上至统治者下至普通百姓,无不受佛家思想的影响,人人都想成佛。宋明时期的理学(程朱理学)的思维模式和修行方法上也受到佛教的影响。清代几个皇帝也把佛教作为进行思想统治的工具。总之,在中国历史上,儒、释(佛)、道三教一直是统治中国的三大哲学和宗教体系。

佛教对艺术的影响

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艺术包括面很广,文学、书法、绘画、建筑、雕塑、音乐、戏曲等等。值得深入探讨的是,以上各个门类的艺术,都或多或少地与佛教有联系。许多文学家信奉佛教,在他们的作品里也充满了佛教色彩。晋代的谢灵运,是个佛教徒,在他的山水诗中也有浓郁的佛教色彩。唐代诗人王维,诗中有画,诗和画中都有佛教所追求的“意境”。特别是南朝刘勰是个佛教徒,积十余年,博统佛教经论,参加整理佛经的工作。他的《文心雕龙》是从佛教的角度来分析和评论文学的。

再说绘画、书法,许多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家也是深谙(明白、懂得)佛教的,作品中渗透着一定的佛学思想。唐代诗人画家王维特别信奉佛教,有时竟以“谈玄终日以为乐” 南宋的法常,元代的吴镇,清代的石涛等等。或出家为僧,或隐居山林。但不管是在寺庙作画,还是在民间作画,他们的绘画也都透出佛教境界。还有一此书法家也信奉佛教。诗人、书法家、画家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按照佛教所设计的道路按排生活,他们也在自己的作品中阐释或反映自己所体验到的佛教徒的理想和愿望。

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与佛教的联系最为紧密。石窟是佛教寺庙的一种,就山崖开凿而成,是佛教雕塑的宝库。石窟起源于印度。我国自公元四世纪始开凿,以北魏至隋唐为最盛。唐以后逐渐减少。窟内或雕塑、或壁画、或泥塑,内容均为佛像和佛教的故事。这些雕刻、壁画、塑像形象生动,技术高超,风格独特。是佛教艺术宝库中的珍宝。如果把石窟佛像雕塑从我国雕塑艺术中抽出,那么我国古代雕塑就没有几件像样的作品了。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雕塑展厅,几乎全部都是佛像。我国著名的石窟有: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等等。

佛教与四大名山:

四大名山,又称四大道场。中国佛教所传四个菩萨分别显灵于此四大道场:山西五台山传为文殊菩萨的道场;浙江普陀山传为观音菩萨的道场;四川峨眉山传为普贤菩萨的道场;安徽九华山传为地藏菩萨的道场。四座名山供奉的菩萨不同,一是显示佛教在中国的派别不同,二是显示了人们对佛教追求目标的不同理解。求智上五台山,求德上峨眉山,求发展上九华山,求平安上普陀山。四大道场对中国人的文化心态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不同佛教流派对不同地区的影响:宗教的地域性

关于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广泛影响,还有一个问题必须提到,那就是个别流派在某些地区的影响是极大的。其中地区性影响较大的是蒙藏地区的藏传佛教和西南地区的南传小乘佛教。藏族人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尊崇达赖和班禅两位活佛。历代历朝的皇帝要想统治西藏、青海等藏族居民区,都得和活佛搞好关系,授以官位。

除藏传佛教和西南地区南传小乘佛教外,还有许多民间宗教:萨满教、本教、东巴教等在少数民族地区有很大影响。汉族居住区内,也有许多民间宗教,如白莲教、八卦教、黄天教在某些地区很有势力,对该地区的社会风俗和文化发展产生过影响。

道教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

•在一般人看来,宗教是迷信,是反科学的,但事实上道教与不少科学学科有关。比如道教与古代尚未与冶炼术分家的化学有密切的关系。道士们为了炼造长生不老的金丹,他们做了许多实验,并且把炼丹术用文字记录下来。正是他们的常年的炼丹活动和著书立说,为古代化学作出了令人惊叹的贡献,晋代葛洪在《抱朴子·金丹篇》中记录了炼丹过程中的各种化学反应。

•对火药的发明很有影响。再比如道教与古代医学、药物学也有着密切的关系。道教炼丹家为了炼丹,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医学和药物学专家。晋葛洪、南天师道代表人物陶弘景都有大量的医学著作,对古代医学和药物学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特别是隋唐之际的著名道士孙思邈,富有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著有《备急千金方》30卷,《千金翼方》30卷,合称《千金方》,共收集800多种药物,5300多个处方。

•他首创复方,提出一方治多病或多方治一病的方法;主张独立设科,重视妇科和儿科。在研究炼丹术的过程中,对火药的发明有所推动。孙思邈对今天的医学和医学院的大学生仍有影响。医学开处方有时仍用孙思邈的处方,中医学院的学生仍要学习孙思邈的文章,把他的文章当作医学古文来研读。

•道教对古代医学的影响,还表现在气功方面。现在早晨和夜晚市民们炼气功已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道璀灿的风景线,其实他们正在修炼的气功,都源于道教,只是现代人对道教修养方法的一种运用,比如要求清静、息虑、守丹气,都是古代道教的现代化运用。

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

•道教对文学的影响比较明显。比较突出的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

•唐代传奇短篇小说中也有不少宜扬道教的作品,明代余象斗等人的《东游记》、《南游记》、《北游记》写了八仙、灵官大帝、真武大帝等。明代的许仲琳的《封神演义》,借武王伐纣的故事,借神魔斗法大力宣扬了“三教合一”。此外,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凌梦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中也有一部分篇章是宣扬道教的。

•对戏剧的影响,元杂剧分十二科,第一科就是“神仙道化”。另外,道教对中国古代的绘画、音乐都有一定的影响。需要补充的是道教对雕刻建筑、绘画等艺术也有影响。

道教对中国古代民俗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道教对信道的不信道的各族人民都有影响,结婚拜天地,几乎流传至今、在当今的农村,人们对道教供奉的众神都很恭敬,祭台上贴上“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旨在为一家人祈福保平安,还有桃符,在汉代是用桃木木板画神象,后来在桃木板上写上神的名字,最后演变为用红纸写春联.这些风俗均出自道教。年画上钟馗、关公都是道教崇拜的神仙。

•综上所述,道教是本土教,它源于中国又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产生过极大的影响,道教蕴含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许多问题都能在道教中找到答案。鲁迅先生曾指出了道教是“中国文化的根砥之所在”。

我们之所以说“中国化佛教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因为佛教对中国古代哲学、文学、书法、绘画、雕塑、建筑及至名山大川都有巨大而深刻影响。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