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毒手抄报内容材料
什么是强制戒毒?
强制戒毒是公安机关对吸食、注射毒品成瘾人员,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强制性的行政措施,依法对其强迫进行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法制教育、道德教育,使吸毒人员戒除毒瘾。
经过强制戒毒又复吸的该如何处理?
根据《全国人大党委员关于禁毒的决定》的规定,经过强制戒毒治的吸毒人员又吸食、注射毒品的,可以实行劳动教养,并在劳动教养中强制戒除毒瘾。
怎样正确对待吸毒者?
吸毒者是社会中心的一类特殊群体,他们既是违法者,又是受害者。从医学的角度看,吸毒者也是病人。因此,吸毒者是有双重性质的身份。要正确的对待吸毒者,既不要把吸毒者看作犯罪分子,不要歧视他们,又要区别于一般的病人,要严格管理,依法科学戒毒。
中小学生为什么不宜饮酒?
有些同学受家庭和社会影响,学会了喝酒,有的甚至养成了唱酒的习惯,这是有害无益的。为什么中小学生不宜饮酒呢?
1、同学们正处在生长期。身体各个器官还很娇嫩,尤其是消化系统、因此,不能过多地承受刺激性物质、酒具有刺激性,所含的酒精对肝、胃等的伤害更甚。
2、喝酒会降低人的免疫力,酒后毛细血管扩张,散热增加,抵抗力下降,容易患感冒、肺炎等疾病。
3、饮酒过量会伤脑,使同学们记忆力下降,影响学习,严重的还会使智商下降。
4、据实验,中小学生饮酒还会对身体的发育带来不良后果。
中小学生吸烟有什么害处?
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明确要求在校学生不得吸烟,同学们应自觉遵守。
吸烟只是一种习惯,对人体有害无益。研究表明,吸烟时烟中有许多有害成分,对人体的呼吸道、心血管、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伤害、对中小学生来说,吸烟的危害更大:
1、烟草在燃烧时会产生焦油,含有致癌物质,能诱发各种癌症。
2、烟草中的尼古丁是一种剧毒物质,对人的中枢神经有麻痹作用、长期吸烟,会引起心血管疾病。
3、吸烟不仅害己,还会污染环境,给他人带来更严重的危害。
4、吸烟者的死亡率比不吸烟者高70%,寿命也明显缩短。
怎样预防毒品的侵害?
近年来,吸毒、毒品犯罪正逐步成为我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通常所说的毒品包括鸦片、大麻、海洛因、可卡因等多种。毒品对人有刺激、麻痹作用,吸食容易上瘾,危害极大、在某些毒品泛滥的地区,中小学生已经成为毒品的直接受害者。预防毒品的危害,应当注意:
1、可以向家长、老师了解一些有关毒品的知识:提高识别能力,避免受骗上当而误吸毒品。
2、不听信任何人的教唆、引诱,坚决地拒绝尝试吸食毒品。
3、在发现有关毒品的不法活动或可疑情况,应立即设法向家长、老师或公安部门报告。
制定“三不准”,明确要求中小学生没有家长或老师的带领,不准到游泳馆(池)游泳,不准擅自与同学结伴去江、河、湖泊游泳玩耍,不准到无安全保障和不知水域特征的水库、池塘、水沟、小溪游泳或戏水,如有违反按照校纪校规处理。
禁毒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①普及有关毒品的知识。②心理卫生知识的教育。③价值观教育。④开展健康的文娱体育活动。
什么是三级预防吸毒的教育?
一级预防是针对易染人群特别是青少年和其他易染人群进行教育。二级预防主要是对已经处于吸毒的初期阶段,但还未产生依赖性的人群有针对性加强教育。三级预防的对象是成瘾者。
说说“6、26”国际禁毒日的由来。
1987年6月12—26日,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有138个国家的3000多名代表参加的麻醉品监用和非法贩运问题部长级会议。会议提出了“爱生命,不吸毒”的口号。与会代表一致同意将每年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以引起世界各国对毒品问题的重视,同时号召全球人民共同来解决毒品问题。
毒品带来哪些社会问题?
①诱发违法犯罪。②毒品使国民素质下降。③毒品造成国家财富流失和经济衰退。
毒品预防教育为什么要以青少年为重点?
第一,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吸毒青少年在整个吸毒人群中所占比重一直居高不下。
第二,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对毒品危害无知,对毒品好奇。
第三,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教育培养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养成远离毒品,积极向上的良好生活习惯,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