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手抄报
地震是一种怎样的自然灾害
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大地震和日本9.0级特大地震发生后,许多人都在问,地震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灾害?答案是:地震灾害是自然灾害中破坏力最大的,是群灾之首。
地震是由于地球不断运动和变化,地壳的不同部位受到挤压、拉伸、旋扭等力的作用,逐渐积累了能量,在某些脆弱部位,岩层就容易突然破裂,引起断裂、错动,于是就引发了地震,它就象台风、暴雨、洪水、火山喷发、海啸、冰雪灾害一样,是一种经常性发生的灾害性自然现象。
据统计,全球每年大约发生500万次地震,其中人们能够感觉到的5万多次,能造成破坏的近千次,7级以上损失惨重的强震,每年平均约18次,尽管次数不多,但破坏性极大,地震被称为群灾之首,唐山7.8级大地震、汶川8级特大地震、玉树7.1级地震和日本9.0级地震,就是最好的例证。
1、震灾的死亡人数占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死亡总人数的近六成。
(1)地震灾害具有死亡人数多且危害极大的特点。
刚刚过去的20世纪,全世界因震死亡180万人,占各种自然灾害死亡总人数的58%,居群灾之首。
我国是世界上蒙受地震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二十世纪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近六、七十万之多,占全球因震死亡人数的1/3强。二十世纪全球两次死亡人数达20万人以上的地震都发生在我国,一次是1920年宁夏海原8.5级地震,死亡23.4万人,另一次是1976年唐山7.8级地震死亡24.2万人。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我国22个省,其中东南沿海14个,造成27万人死亡,成灾面积30万平方公里,房屋倒塌700万间。08年发生在四川汶川的特大地震,经国家地震台网重新核实后的震级为8.0级,震源10-20千米,造成69227人死亡, 374643 受伤,1274人失踪,1107人被埋,成灾人口1000多万人,正如温家宝指出“无论从破坏性,还是从波及范围来说,四川汶川地震都是建国以来最大的、超过了唐山大地震。”去年4月14日的青海玉树7.1级地震,造成2220人遇难(其中残疾372名),70人失踪,3500人在地震中致残。
(2)地震灾害有时空分布广、能量释放大、爆发时间短的特点。
A、时空分布广:是指发生地震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布广泛,没有四季之分,也没有白天、黑夜之分;空间上,地震虽然主要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如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但不是地震带上发生地震的可能性也极大,如我国1976年7.8级的唐山大地震。
B、爆发时间短:一次再大的地震;其发生过程最长也不超过一分钟,一般为十几秒或几十秒,使人根本来不及进行躲避。
C、能重释放大:唐山7.8级大地震它释放的能量相当于400颗原子弹同时在唐山爆炸。今年3月11日在日本发生的9.0级地震相当于1万多颗原子弹,是汶川地震的20多倍。
2、地震不但会引发直接灾害,还会引发次生灾害。
大体上可划分为两类:
(1)直接灾害:由地震引起的地面破坏而造成的灾害。如地裂缝、地裂错动、地鼓包、地基沉陷、泥沙流、海啸、房屋、桥梁、公路、水坝蹋陷破坏等。
(2)次生灾害:由震灾引起的某些灾害,如火灾、水灾、环境污染、瘟疫、计算机系统瘫痪等。
如1556年陕西华县8级地震,直接死于地震的有10多万人,而震后死于瘟疫和饥荒的竟高达70万人,现代社会震灾往往会造成更大次生灾害,如“3.11”日本9.0级地震,地震直接引起房屋倒塌引起的人员伤亡很少,但由于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并引发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现受核辐射的人数已达190余人。
3、引发震灾的因素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
(1)取决地震的大小和震源的深浅
震级的大小有六种类型:1级以下的极微震;1—3级的微震;3—4.5级的小震;4.5—6级的中震;6—7级的强震;7级以上的大震;8级以上的特大震。大于3级的地震称为有感地震;大于4.5级的地震称之为破坏性地震。
震源的深浅分为三种类型:小于60KM 的浅源地震,60—300KM的中源地震,大于300公里的深源地震。震源的深浅也是决定灾害的关键因素,如2002年6月22日17时58分,伊朗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10KM,造成1529人伤亡,25000人无家可归;同年6月29日,我国吉林汪清发生7.2级地震,震源540KM,无一人伤亡。汶川特大地震和玉树地震为什么说破坏性特大?其中一个原因是震源浅,汶川地震10-20公里,玉树地震6公里。因为震源浅,造成烈度大,什么是烈度,烈度是表示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用“度”来表示,我国将地震烈度划分为12度,我们县就是要求8度设防。烈度和震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震级只跟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是表示地震大小的度量,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表示地面受地震的破坏程度,同一次地震,震中距不同的地方烈度就不一样。汶川地震为11度,玉树地震为9度,烈度是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的重要因素,1987年我县5.8级地震,震源深28KM, 烈度8度,所以造成极大破坏性。
(2)取决于社会的繁荣程度
一句话,地震灾害与经济发展和人口密度成正比。在沙漠和海洋发生强震地震,也常常构不成灾害,地广人稀地区,即使发生8级地震,损失也不一定严重。如2001年11月14日,新疆昆仑山8.1级强震,无一人伤亡;9月4日发生的新西兰南岛地震为什么零死亡、低伤亡?其中一个原因是地广人稀、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5人,而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却不然,即使发生中震,也会造成极大的损失。如2005年11月26日上午8时49分,九江、瑞昌之间发生5.7级地震,江西、湖北、安徽100万人受灾,13人死亡,8000多人受伤,紧急转移安置60万人,避险300万人。汶川特大地震和玉树大地震震中都在人口稠密地区,造成了极大的人员伤亡。海地地震人员伤亡惨重,也是因为他的人口密度大,每平方公里361人。
(3) 取决于建筑物、构筑物的抗震能力
如1966年3月22日河北省邢台地区发生7.2级强烈地震,因房屋抗震能力差,全部倒塌和严重破坏的达500万间,死亡8064人,受伤8451人。惨重的损失使邢台人民提高了防震意识,在恢复重建时,城乡建筑从规划设计到具体施工,都采取了抗震措施。15年后的1981年,同属邢台地区的宁晋县再次发生6.1级地震,却没有一间房屋倒塌,也没有死伤1人。这次汶川大地震也证明,建筑物设防的地方伤亡少,不设防的地方损失大,汶川与北川是极好的例子,汶川县作为震中,由于县地处断裂带,发生过两次强地震,县城设防烈度达到6度,当中央电视台记者林永蔚随救援部队进入谜一般的汶川县城时,情况出乎预料,房一片整齐,只有1/3的楼房倒塌,15人死亡,如北川县作为一个被波及的县,县城夷为一片废墟,仅5月14日的报道就已发现死亡7000人。当地时间2010年9月4日凌晨4时35分新西兰南岛发生里氏7.2级地震,造成2人重伤,无一人死亡,造成零死亡的原因,就是由于新西兰地震多数国家全国房屋抗震性能好。
(4)取决于地震是否作出预报
及时作出预报,可以把灾害减少到最小程度。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级地震前,由于作出了成功预报,并采取了积极的防震措施。直接人员死亡1024人,如果这次大震震前无预报,预测人员伤亡将超过15万人。
(5)取决于震区群众的防震能力和震后的救灾措施。
首先取决于群众的防灾能力,防灾能力和伤亡数字成反比。如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南部发生7.3级地震,波及了广东省,地震没有造成台湾直接伤亡,但汕头、潮州、揭阳等市部分正在上课的学生,由于对地震灾害的发生缺乏思想准备,一时引起惊慌失措,在慌忙逃离教室下楼避震过程中,争先恐后、相互挤压、踩踏,造成698人受伤、重伤93人,死亡3人的惨痛事件。
其次震后救灾是否得力也是决定灾害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据统计,半小时被抢救的灾民,救活率99.3%;24小时内的救活率仍达81%以上;到了第二天救活率降至33.7%;72小时后的救活率则微乎其微。讨论了致灾的五大因素,我们还是来分析一下唐山大地震和汶川特大地震。1976年唐山7.8级地震死亡24.2万人、重伤16.4万人、轻伤54万余人、1000多个家庭绝户,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死亡69227人,伤374643人,失踪 18392 人,玉树地震2220人遇难,8000人受伤,失踪70人,震灾如此惨重,主要是:第一震级大、震源浅、震源为10公里;第二震中在经济繁荣、人口稠密地区;第三地震前建筑物几乎不设防;第四没有作出短临预报;第五群众没有掌握防震减灾知识和技能,政府震前没有应急预案。
上述五大因素中,前两个人类尚无能为力,在什么地方发生地震?震级大小、震源深浅,我们都管不了,但后面三个,通过人为努力,是逐步能够做到的。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关于防震减灾的手抄报图片
2.防震减灾手抄报版面设计图
3.防震减灾手抄报图片
4.小学防震减灾手抄报图片
5.防灾减灾手抄报图片
6.防震减灾知识手抄报图片
7.防震减灾手抄报内容
8.2016年一月防震减灾手抄报内容
9.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手抄报
10.2015羊年春节手抄报图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