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共青团

2017-01-14

中国工农红军时期,是军队青年组织和青年工作开始创立和蓬勃开展时期,在我军历史上和我国青年运动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下面小编带你了解军队共青团。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青年工作,是在各级党组织和政治机关领导下,以共青团为主体开展的适应青年特点的教育和活动,是中国青年工作的组成部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中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军队青年工作,以其健全的组织形式,丰富的工作内容,生动活泼的工作方法,团结青年,教育青年,活跃部队,鼓舞士气,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简介

中国工农红军时期,是军队青年组织和青年工作开始创立和蓬勃开展时期,在我军历史上和我国青年运动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工农红军创立前,周恩来同志曾在黄埔军校组织了以共青团员和共产党员为骨干的青年军人俱乐部,出版了《青年军人》、《中国军人》、《兵友必读》等刊物,宣传革命理论,团聚革命力量。以三大起义为标志,红军进入创建时期,军队共青团组织也相继开始建立。1928年7月开始,按照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在军队中建立共产青年团小组的决议,各地红军陆续建立共青团的组织,在部队中开展青年工作。1929年12月,毛泽东同志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把争取青年工农群众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任务之一,确定在党的前敌委员会和纵队委员会设立青年工作委员会,红军总政治部设立青年部,决定在红军党支部中划出年龄在二十岁以下的党员成立青年工作会议,指导部队的青年工作。1930年10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颁发《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后,连队建立列宁青年组,帮助党在青年团员及青年群众中开展政治教育和活动。同时,在中国工农红军师以上各级政治部设立青年科(部),以加强对青年团工作和青年工作的指导。1932年,红军总政治部颁发的《中国工农红军共产青年团工作暂行条例》规定,在团的党总支委下成立青年团委员会,依照上级政治机关及团总支委的指示,指导部队青年团工作和青年群众工作,同年1月召开了苏区团第一次代表大会。1933年8月成立的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有1万多名青年官兵,其中共青团员占70%以上。

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民族矛盾上升,国内形势急剧变化,为团结各界青年共同抗日救亡,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5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解散共青团组织,广泛建立群众性的抗日救国青年组织,军队中的共青团组织随即取消,普遍成立青年队。

解放战争时期,部队各级党委和政治机关在部队暂未建立青年组织的情况下,十分重视对青年的培养教育。各部队以保证战争胜利为中心,开展了适合青年特点的活动,如立功运动、王克勤运动及部队建团工作等,涌现出许多董存瑞式的青年英雄,使我军青年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新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勋。1946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建立民主青年团的提议,并于1947年9月召开了解放区青年工作会议,着重研究了建团工作问题。

革命战争年代的军队青年工作一直都很活跃,对团结教育青年,巩固部队,活跃基层生活,保证作战任务的完成和革命战争的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1949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7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作出《关于在部队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决议》,开始在部队基层重建团小组和团支部委员会。为进一步加强对军队青年工作的领导,1950年开始在部队团以上政治机关重设青年工作部门,总政治部设青年部(正军级),大军区设青年科(正处级)。1953年8月,全军连队普遍建立起团支部;1955年,全军团、舰队、独立营和相当于团的直属队以及有相当数量的青年团员和青年群众的学校、医院,建立起青年团工作委员会,使青年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1950年至196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先后5次召开全军青年工作会议,毛泽东同志为1950年召开的首次全军青年工作会议作了“巩固地向前发展”的重要批示。为贯彻毛泽东同志重要批示和关于青年要“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要求各级领导要重视青年工作,加强团的建设,发挥团组织作用,适应部队青年特点开展青年工作,号召和组织团员青年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军事技术和文化,开展争创优秀射手、技术能手和学习雷锋、学习“南京路上好八连”等活动,充分发挥团员青年在完成作战、训练、施工、生产等各项任务中的突击作用。

“文化大革命”中,青年工作受到严重干扰,1967年7月,军委政工组取代了总政治部,青年部随即取消,1969年11月,总政治部恢复办公,并设青年处(正局级),部队陆续恢复青年组织,1991年,总政治部青年处改为青年局,各军区改为青年处。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拨乱反正,青年工作得到恢复和发展。1981至1999年,总政治部又先后4次召开全军青年工作会议,研究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改善和加强青年工作,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的助手作用和团员青年的突击作用问题,确定了培养“四有”新人的主题。特别是在即将进入新世纪的1999年召开的全军第九次青年工作会议,发表了江泽民同志为全军青年的题词“努力学习,艰苦奋斗,做无愧于新时代的高素质青年军人”,为新世纪军队青年工作指明了方向。此次会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江主席的题词精神和有关青年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围绕全面提高青年官兵素质,培养跨世纪的“四有”军人,认真总结了党的十四大以来军队青年工作的基本经验,集中研究了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军队青年和青年工作的特点,进一步动员和组织全军青年认清使命,明确责任,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光荣传统,在实现我军跨世纪发展宏伟目标中充分发挥生力军作用。这一时期,为适应形势和任务的需要,逐渐完善共青团的组织体系和制度。1982年,在营和相当于营的单位建立共青团总支部委员会。1986年,全军初级指挥院校、专业技术院校的共青团工作委员会改为共青团委员会。1991年1月,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规定,旅、团级单位和初级、中级院校设立共青团委员会,营和相当于营的单位设立共青团总支部,连和相当于连的单位设立共青团支部。共青团组织的进一步加强,对军队青年工作的稳步发展,调动团员青年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教育训练等各项任务的完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主要工作与任务

按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和共青团中央的指示,根据《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军队青年工作在部队各级党的委员会、政治机关领导下和各该级首长的指导下,围绕部队的中心任务开展各种适合青年特点的教育和活动,主要是加强部队共青团建设,通过共青团组织对团员青年进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教育及科学文化教育,使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中,努力实践“三个代表”要求,争当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青年军人,在执行训练、作战等各项任务中发挥突击作用。其主要工作内容是:①动员和组织团员青年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学习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关于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原则、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提高团员和青年的政治理论素养。②对团员青年进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团的基本知识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经常了解和分析团员青年的思想状况,协助党的组织做好经常性思想工作,引导团员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的领导的信赖。③教育团员青年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和军队的条令、条例、规章制度,执行上级的决议、命令和指示,遵守纪律,严守秘密,同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④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党建带团建”的要求,努力加强团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等方面的建设,增强团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⑤根据军事斗争准备需要,动员和组织团员青年积极参加科技练兵,刻苦学习军事技能,研练新的训法、战法,围绕训练难点、重点,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活动,出色完成各项任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掌握军队和地方建设所需要的知识和本领,成为军地两用人才。⑥动员和组织团员青年开展学习成才活动、学雷锋学李向群学英模和互帮互学互教等活动,积极参加争创先进连队和争当优秀士兵的活动,努力提高团员青年思想政治素质、军事专业素质、科技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开拓创新能力。⑦组织团员青年积极开展适合青年特点的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和活跃军营文化生活。⑧做好发展团员、推荐优秀团员作党的发展对象和团的奖励、处分工作;维护团员青年的合法权益,向党组织和行政首长反映团员青年的意见和要求,受理和转递团员的申诉、控告;培训共青团工作骨干和青年工作干部,打牢团组织建设的组织基础。

三、重大事件和活动

少共国际师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支由青少年组成的工农武装部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次反“围剿”斗争结束后,为了进一步激发青少年参军参战热情,发挥青年在革命战争中的突击作用,在周恩来同志的提议下,红军总政治部青年部向团中央提出建立“少共国际师”的建议。1933年5月20日,团中央正式作出《关于创立‘少共国际师’的决定》。8月5日,“少共国际师”宣告成立。全师由一万多名青年组成,70%以上是共青团员,战士平均年龄只有18岁左右。先后担任过“少共国际师”师长的陈光、吴高群、彭绍辉、曹里怀和政治部主任冯文彬等同志,当时也不过二十几岁,政委肖华只有十九岁。1933年9月3日,“少共国际师”高举着自己的旗帜,高唱着自己的战歌,在江西宁都正式誓师出征。周恩来代表红军总部向“少共国际师”授旗,并指出:“要爱护你们的光荣的战斗的团旗,英勇奋斗,把它插遍全中国!”“少共国际师”开赴前线后,立即配合三军团、五军团投入抗击敌人第五次“围剿”的战斗。在闽北的拿口,“少共国际师”打了第一仗,歼敌三百多人,缴获不少枪支弹药。接着又打了几个胜仗。朱德总司令、周恩来政委特地打电报给以表扬。以后,少共国际师又在将军殿、邱家隘、团村、大脑寨、驿前、广昌、石城等地,进行过几十次战斗,仗仗打得残酷壮烈,在石城保卫战中,一万多人的“少共国际师”,只剩下五千来人,仍然顽强战斗。遵义会议后,红军进行了整编,“少共国际师”与一军团主力合编。从此,“少共国际师”结束了它光荣的战斗历程。“少共国际师”是军队青年工作历史和中国青年运动史上的一块丰碑。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