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核心价值观黑板报

2017-01-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应当树立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应当遵循的根本道德准则,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核心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追求和公民道德行为的本质属性。2001年党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来,中央在多次重要会议和重要文件中论及公民道德规范方面的内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涵盖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行为各个环节,贯穿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各方面,集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新时期道德的精华,具有很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奉行的核心价值理念。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我们党从成立之初就将其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并为之做出不懈奋斗,在实践上极大发展了人民的自由和平等,极大发展了社会的公正和法治。十七大以来,我们党的重要会议和重要文件,多次强调这一价值目标。可以说,我们党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执政为民,坚持依法治国,最终的目标都是服务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崇高理念。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必将创造出比以往社会形态条件下更为发达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为迈向共产主义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根本要求。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的基本主张。在当代中国,实现国家昌盛、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符合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寻求民族复兴的共同愿景,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美好前景,始终是一个鼓舞人心、振奋精神的价值理想,是一个能够凝聚起亿万人民群众智慧和力量的宏伟目标。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崇高历史使命,要求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青少年。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应是深植民族之心的价值理念,是全体国民长期追随和追求的理想,作为国家和民族的一分子的当代大学生理应以此作为核心价值观的总的指导原则和思想理论前提。在此基础上,构建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必须确立正确的价值选择原则:

德与智统一的原则.

核心价值观一旦确立,就成为左右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指向。由于核心价值观属于主流社会倡导的精神世界最根本的范畴,因此,构建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其实质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我国高校是社会主义性质大学,它的办学宗旨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这与资本主义社会大学的办学性质完全不同。这一性质决定了构建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的统一。社会主义社会性质必然决定了培养出的每个大学生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拥有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义与利统一的原则。

义利之争是核心价值观中的核心问题,两者孰重孰轻,中外思想家众说纷纭。但是,崇尚舍生取义,唾弃见利忘义一直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崇尚的价值追求,它已经成为我们民族血液中的精神特质。虽然到了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最大化成了人们追求的目标,个别人可能唯利是图、背信弃义、不择手段,但是作为思想文化觉悟较高的大学生群体,理应成为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应坚持“义利并重的价值取向。”

知与行统一的原则。

核心价值观是一种观念和认同,更是一种行为规范和行动指南,它决定着行为方式,两者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更趋于理性,这主要是因为,经过30年改革开放,当代大学生已经由过去对理想或功利的片面追求,转向对两者结合的追求。他们在对理想和功利的追求中,已经认识到个人不能脱离现实社会,个人追求受现实社会各种因素制约,因此他们更强调适应社会、发展自我。“从注重奉献的理想主义,转向注重实惠、实用和物质享受的现实生活,倾向于奉献与索取并重;从注重知识的价值、理性的追求,到注重知识的经济潜力与真理性并重。”这种理性的价值选择,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广泛认同的核心价值追求。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