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均衡发展黑板报

2017-01-14

教育均衡发展就是为了体现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基础是教育的公平性,即公民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义务均衡发展的黑板报图片,一起来看看吧。

义务均衡发展黑板报(一)

义务均衡发展黑板报(二)

义务均衡发展黑板报(三)

黑板报资料:浅谈支教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意义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教育公平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到,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下乡支教作为教师交流轮岗的一种形式,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当前城乡二元结构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下乡支教作为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形式,在破解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难题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困境

1.资源配置不均衡。长期以来,我国形成的经济结构是以社会大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与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这种经济结构下,城市发展优于农村,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教育、卫生和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城市的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远高于农村等。城市的经济发达和农村的经济落后,导致了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这种不均衡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乡教育经费的差异。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对农村的投入这些年来虽然有较大幅度的增加,然而与经济发达的城市投入到教育领域的经费相比,差距依然明显。二是城乡教育环境和教学条件的差异。现阶段,农村学校在财政投入、办学条件、教师生活待遇等方面都远低于城市学校,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远远比不上城市。就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而言,城镇学校早已配备了多媒体教室和先进的电子教学设备,而在许多农村学校,连普通教学使用的基本设备都不够,更没有配齐电脑这些现代教学设施的电子化教室。三是城乡师资队伍水平的差异。由于区域地理位置差、经济发展落后以及社会关注度低等原因,农村学校难以引入和留住水平高、素质好的教师,教师配备严重不足,部分农村学校只能依靠大量代课教师来支撑,导致农村学校师资队伍水平低下。

2.教育水平不均衡。长期以来,由于在教育基础设施上的差别,农村学生不能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他们可能会为“摇摇欲坠”的校舍担心,他们也不会接触多媒体、网络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工具,其接受教育水平远低于城市学生。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教师待遇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导致农村学校教师调不进、留不住,造成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农村教育质量面临逐渐下滑的趋势。而城市学校教育经费配备充足,教育基础设施齐全,教师拥有高学历和更高的师范专业素质,同时城市的重视教育氛围也比农村更加浓厚。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城市学生接触的知识面更宽,掌握的知识更多更系统,素质也更为全面,因而城市学校的教育水平更为发达。

3.教师流动不均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力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流动, 可使人才在更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挥作用, 产生最佳的效益。作为人力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师, 根据经济发展和个人意愿, 从一个工作岗位或地区流动到另一个岗位或地区, 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一般而言,合理的流动是双向流动,即有进有出。通过区域或系统间的双向流动,合理调配资源,维持区域的平衡或系统的优化。然而,由于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性和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性,导致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流动呈现单一方向的流动,即从农村流向城市。这种流动具体表现为:边远、贫困农村地区的教师流向乡镇,乡镇教师流向县城,县城教师流向城市,中西部教师流向东南沿海。这种流动从区域角度看,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大量流失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师资的严重短缺,使校际间的师资力量差距拉大, 严重影响到农村学校的发展, 使原本不均衡的教师资源配置在区域与校际之间的差别进一步扩大, 从而导致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配置更加不合理,严重制约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4.面临的困境。为了缓解和消除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国家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但有一些措施在实际执行中出现了走样或执行有难度,使政策效果打了折扣,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困境。如教育行政部门曾提出大中城市教师支教、县域城镇教师定期支教、特设农村教师岗位、鼓励高校支教农村、师范生实习支教和开展多种形式的智力支教活动等支援农村教育的规定和措施。然而在具体实施中,如特设的农村教师岗位的措施因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等因素,让许多有支教农村意愿的优秀教师望而却步,驻足不前,引入人才的效果不太明显。再如鼓励高校支教农村计划,有些到农村就业,打算从事农村教育事业,可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之后,先前的梦想可能被现实的条件所击碎,使扎根农村教育的信念发生动摇,甚至产生跳槽的想法,加入到单向流动的大军之中。通过“特级教师讲学团”等形式开展短期下乡送教,也只能达到一时的宣讲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对农村学校的教师起到一定的启发借鉴作用。

然而,通过下乡支教这一教师交流轮岗的形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方面不会对城市学校支教教师的身份编制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分批次进行的较长时间(通常为一年及以上)的下乡支教活动,能较系统的将城市学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管理理念带到农村支教学校,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农村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可以说,下乡支教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际过程中,更具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

二、 支教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作用的实现

1.支教可使农村学生了解更大的世界,接受科学的教育方法。支教教师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过程。农村学生在与支教教师零距离接触中,迫切想知道城里学生的学习情况甚至城市的一切,激发他们了解外面更大世界的好奇心和热情,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同时,支教教师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用个性化手段辅导学生,能进一步挖掘和发现学生的潜能和特殊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支教可更新农村教师教学理念,提升教学能力。支教教师通过和农村教师一起备课、授课、批改作业、进行教学设计、开展教研教改和共同管理学生,将城市学校先进的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个支教过程中,让农村教师近距离的体会、借鉴和学习。农村教师在与支教教师共同切磋更加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中,逐渐意识到教学更要注重知识传授的过程而非结果,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3.支教可提高农村学校管理和教学现代化水平。支教活动不仅促成城市教师和农村教师搭起了交流学习的桥梁,也实现了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的共建共享,甚至实现了教师互派、统一备课、统一考评。在两校交流往来中,实现农村学校教育观念和教学管理模式的更新。农村学校利用城市学校捐赠的教学设备,改善教学配备,提高教学现代化水平。

4.支教可促进区域教育质量的提高。支教的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送课下乡。由支教的农村学校所在教育主管部门负责组织,采取集体观摩课等形式集中辖区多所学校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目的是让支教资源共享,带动所辖区域的其他学校共同进步。有时,农村教育主管部门还充分利用支教资源进行辖区教师的集中培训或远程培训,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进而促进所辖区域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 下乡支教有效开展的对策和措施

1.形成完善的政策制度。支教工作的有效实施,需要建立完善的城乡教师定期轮岗交流的政策和制度。制度既要明确教师交流的年限、范围和方式,鼓励城镇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定期到农村学校支教;也要涵盖教师支教职责及其效果评价,并将支教效果作为考核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业绩的重要指标与依据。结合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宏观政策,城市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共同制定中长期的选派教师下乡支教计划,详细规定支教条件、支教时间(如通常为一年及以上)、支教人数、支教科目和支教周期等,形成支教工作的长效机制和可持续性。

2. 形成支教光荣的氛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区域、城乡、校际间教师合理流动,这种流动要建立在教师自愿申请的基础上,不能用强迫方式去进行。教育主管部门可制定相关政策或奖励措施鼓励辖区教师下乡支教,学校可通过多种场合或不同形式的宣传,引导、鼓励优秀教师积极支教,主动参与校际交流,在校园形成支教光荣的氛围。事实上,下乡支教是对支教教师教学实力的认可和体现。支教教师代表着城市学校的教育水准,向对口支教学校传送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使命光荣,行为高尚。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优秀的教师站到自愿支教的队伍中来,学校才有更大的选择余地根据本校教学计划和安排决定合适支教人选。同时,因为下乡支教是教师自愿自觉的行为,所以教师在支教过程中能充分发挥教学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将自己的教学方法、技能和经验最大限度地运用于支教过程之中,圆满完成支教任务,确保了支教的质量。

3.形成支教的待遇保障。现实中,投身支教的教师将面临一年甚至更长时间身在外地、远离家人的具体情况,会给家庭造成很大的不便和影响。为了让教师安心支教,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制定特殊优惠政策,采取必要的措施,切实解决支教教师的后顾之忧,保障支教教师的权益。要在交通、住宿和饮食等方面提供帮助和支持,发放支教补助和特殊津贴,弥补因支教交流给教师带来的损失,让支教教师获得实质性的利益。在教师职称评定政策上对支教教师予以倾斜和优惠,如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有支教经历的教师,甚至将支教经历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等。同时,学校也可在干部选拔任用时优先考虑有支教经验的教师,往往他们通过支教,在宏观掌控和客观把握上会更具优势。只有支教教师的待遇得到可靠保障,支教工作才能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形成常态长效机制,有效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