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黑板报文字资料
今年的清明节是4月4日,大家知道清明节的来历吗。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关于清明节的黑板报资料吧。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各国“清明节”祭祖习俗
祭祖追忆亡人并不是华人的专利,世界各地的人们每年都会以各种各样的节日、仪式,来寄托对逝去亲友、亡故烈士的哀思。
泰国:用spirit house(灵屋)祭祖
在泰国,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春节、中秋节、清明节是华人社会最隆重的三大节日。几乎早在清明前半个月,人们就开始准备香烛、供果等祭品。
清明时节,一家人及亲戚们从各地聚集到先人墓地,除草培土,献花上供,有的还在墓前临时搭设祭棚、供案。许多家境殷实的华人,除清明节隆重扫墓外,还常年雇人清扫亲人墓地。由于华人在泰国数量很大,影响不小,所以近年来许多当地的泰国人也开始过起了清明节,他们祭祖、拜庙,蛮像那么回事。
在泰国,人们要扫墓、搭建灵屋,就连家里和灵屋上供奉的祭品也颇费了一番心思,像水果花篮,就是家人们在准备祭祖的时候常用的贡品。
非洲:信奉不同神教有不同的祭祖方式
非洲人对死亡的态度以及对死者的悼念按宗教的影响基本分成三个群体,除基督教、伊斯兰教徒外,还有许多自然神教信奉者。一般这里的人悼念亲朋好友,都是按照自己信奉宗教的教规来操办。
非洲人认为死亡只是生命的寂静期,所以在非洲的许多部落、村庄里依然为故去的祖先保留着生活的空间。传说如果把先人的生活场所维护得好,先人就会降福,保佑活着的人们。
非洲人视葬礼为解决问题的机会,搞得十分隆重。因为在他们看来,葬礼的成功与否将决定死者在另一世界的前途,同时葬礼也是化解与死者恩仇的最好机会,所以他们会努力在葬礼上唱歌跳舞以博取亡灵的欢心。
在现代非洲都市,人们依然保留着这些传统,不过有所变通:不惜重金在报纸上刊登讣告是眼下非洲最时兴的追念方式。像在科特迪瓦,各主要报纸上,悼念亡人周年或是安葬的讣告有时竟要占去报纸1/4甚至1/3的版面。而这种太过敬畏亡者和看重葬礼的习俗与现代高节奏的生活常发生碰撞。有时候你会发现,政府机关的某个办公室里没一个人上班,因为所有的人都请假跑去参加亲属、朋友或朋友的朋友的葬礼去了。
在广袤的非洲大地,信奉自然神教的历史和信徒要远远多于信奉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的信徒,各个自然神教教派风格迥异,祭祖的方式和日期也大不相同。当地人们很重视祭祖仪式,政府也支持民众在重大祭祖仪式的时候不上班。
印度:恒河点灯纪念故人
恒河被印度教徒视为心中的圣河,是天上的神洒在人世间的甘露,因此广大教徒最大的愿望就是生前能在此沐浴,死后骨灰撒入恒河。许多一贫如洗的穷人为了实现这个愿望,经常在临死之前,想尽各种办法来到恒河边的印度教圣城瓦纳拿西。因为这样,他们死后的遗体将由政府开办的火葬场焚化,他们的骨灰也能顺利撒入恒河。
为寄托哀思,印度人通常在家中、办公室甚至自己开设的商店的显着位置挂上死者的遗像,并用黄色的万寿菊花环装饰像框。印度每年最大的节日灯节(其重要性等于同中国春节)那天,等到夜幕降临,家人会在楼梯、走廊、阳台以及屋里都安放上点燃的一根根蜡烛,为死者祈祷,并期盼亡灵保佑家人平安。每逢死者忌日,家人还会举行一种叫“沙拉达”的仪式来祭祀,参加仪式的人通过吃一种特制的米糕来缅怀故人。
新加坡:更注重“中元节”
新加坡华人的风俗稍有不同,比起清明节,他们更看重每年阴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据说这个节日也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中元节”的风俗和清明节非常相似,也是给先人上点供品、祭拜一下,不过他们的举动有时更具迷信色彩,不少人在整个七月都尽量避免远行,搞得新加坡的飞机票那个时候特别便宜。
日本:祭祖过盛大的盂兰盆节
日本是个把佛教与本民族的神道教生死观结合在一起的国家,在日本人看来,人的肉体生命就仿佛烟花,绚烂而短暂,而人的灵魂不灭,可以永生。所以在日本,与祭奠亡灵、追悼故人联系在一起的法事、祈福活动十分繁多,像每年春分和秋分前后的“彼岸会”、死者周年、50岁、70岁和百年大祭等层出不穷。
日本最盛大的节日盂兰盆节也和追祭亡人联系在一起。每到阴历的七月十三至十五左右,全日本都放7天左右的长假欢度盂兰盆节。据说在这段时间里,逝去的祖灵都会回到家中,为了不让祖灵找不到家,人们会在家门口摆放欢迎的火盆,并在屋内挂上灯笼。每年盂兰盆节初日的傍晚都会举行“迎火”式,即为迎接先祖之灵在门前焚烧麻竿,而节日的最后一天就有“送火”式,即把供物放入河里或海中,代表恭送祖灵而去。
以色列:摆放石子寄托哀思
春天本来是万物复苏、充满生机的季节,即便在追忆亲人的时候有点淅沥的小雨,也是诗情画意,哀而不伤。但在炮火不断的巴以地区,人们祭奠亲人的心情也常常会被仇恨搅乱。
每年公历5月左右,以色列人都要连续纪念“大屠杀纪念日”、“死难烈士纪念日”和以色列的国家“独立日”。由于巴以冲突持续不断,以色列几乎家家都有“烈士”,所以这些看似很官方的节日在以色列却直接与万户千家的感情相连。每当这些日子来临,以色列人都会手捧鲜花,举着蜡烛来到各自的亲人墓前,用犹太民族特有的风俗往亲人幕碑上摆象征永恒的石子来表达内心的哀思。
巴勒斯坦人本来没有专门的节日祭奠死者,他们习惯在亲人辞世后的第7日、第49日和周年祭日时举行追念仪式,但自从和以色列结仇以来,巴勒斯坦特别把每年的公历1月7日定为“死难烈士纪念日”,以追悼在冲突中死去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