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童个人资料
苏童,原名童忠贵,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作家协会江苏分会驻会专业作家、江苏省作协副主席。2015年8月16日,苏童《黄雀记》5部作品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童个人详细资料,欢迎阅读。
苏童个人简介
苏童,男,生于1963年1月,江苏苏州人。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4年到南京工作,一度担任《钟山》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江苏分会驻会专业作家。现任江苏作协副主席,为中国当代文学先锋代表作家之一,多部作品翻译成英、法、德、意等各多种文字。一九八零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据说在那里度过了最令他难忘的四个年头,而他的大名却仍旧在这所著名学府中被人一再提起。一九八三年投入小说创作,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从此中国当代文坛便再难抹去他的形象。
他喜欢“新潮”,曾在其中尽情畅游。他也喜欢“传统”,喜欢琢磨中国的历史风云。
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迄今有作品百十万字,其中中短篇小说集七部,长篇小说二部。成名作为1987年发表的《一九三四年的逃亡》。 小说《米》《红粉》先后被搬上银幕,《妻妾成群》被张艺谋改编成《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得威尼斯电影节大奖,《妇女生活》改编为电影《茉莉花开》后,获得了上海国际电影节金奖。
有一天《妻妾成群》问世了,又经电影“大腕”张艺谋之手调弄成了著名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最后角逐奥斯卡金像奖,虽然结果未尽人意,但中国电影界和文学界都给不大不小地“震”了一下。
中国人由《大红灯笼高高挂》而知道《妻妾成群》,最后迷恋上了这位可爱的苏童,而苏童则从《妻妾成群》再一次出发,走上了自己独特的文学之路。
苏童,在先锋文学和新历史主义小说的描述中均可以看到他的影子。其成名与张艺谋将其小说《妻妾成群》改编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有一定关系。苏童擅于讲述旧时代女性的故事,其描写之细腻令人惊叹,但却也缺少一些更宏观更高远的独见。
生平经历
童年经历
苏童,1963年生于苏州,父亲是市里的公务员,母亲在水泥厂当工人。“我父母除了拥有四个孩子之外基本上一无所有。父亲在市里的一个机关上班,每天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来去匆匆,母亲在附近水泥厂当工人。”1966年5月,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对于只有4岁的苏童来说,“意味着我逃脱了许多政治运动的劫难,而对劫难又有一些模糊而奇异的记忆”这样的童年记忆与经验对他后来的“文革”背景说产生了深远而潜在的影响。
学生时代
1969年7岁的苏童开始就读于齐门小学,9岁时患上了很严重的肾炎和并发性败血症,不得不休学在家。生病得痛苦因素挤走了苏童所有的稚气的幸福感觉,使九岁的他便尝到了恐惧死亡的滋味。也正是这种童年时对死亡的体验,才使得苏童作品中总是弥漫着一种生命的脆弱和不确定性,以及人对死亡恐惧的氛围。“我现在是以一个作家的身份在描绘死亡,可以说是一个惯性,但这个惯性可能与我小时候得过病有关。”
1975到1980年间,苏童在苏州39中就读,“功课不错,尤其是作文深得老师赏识。”
1980年考取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这个时候苏童开始大量写诗,后来转为狂热地写小说,但是总是被退稿。1983年《飞天》第四期发表了苏童生平第一组诗(以本名童忠贵发表)。《星星》诗刊也发表了苏童的一组诗《松潘草原离情》。也是这一年,还在读大三的苏童在《青春》杂志发表短篇小说处女作《第八个是铜像》。
步入文坛
1985年底,苏童被《钟山》杂志招纳到麾下,成为《钟山》杂志最年轻的编辑。
1987年,苏童与中学同学魏红结婚。这一年苏童的短篇小说《桑园留念》发表在《北京文学》第二期,这篇小说被苏童认为是自己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小说。该年苏童在《收获》的第五期发表了《1934年的逃亡》而一举成名,同洪峰、格非等一起成为先锋小说的领军人物之一,小说别具一格的叙事方式、叙述语言,成为先锋小说的代表作。
1988年9月,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苏童的小说集《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同年,苏童在《收获》杂志发表个人最著名的代表作《妻妾成群》,后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并获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1989年2月,苏童的女儿天米降生。“我对她爱深得自己都不好意思”。
1990年苏童加入中国作家协会,7月苏童母亲去世。
1998年,36岁的苏童和余华、毕飞宇、莫言等一起参加意大利都灵举办的学术研讨会,题为“为何写作”。
90年代之后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先后发表、出版了《妇女生活》、《米》、《我的帝王生涯》、《城北地带》、《菩萨蛮》等小说。
2003年8月,苏童出席了由新加坡举办的两年一度的新加坡“作家节”,此次参加的还有旅英中国女作家虹影及中国台湾作家焦桐。苏童分别与焦桐和虹影在8月23日和24日开展讲座并发表了演讲。9月,新加坡“金笔奖”揭晓,苏童、虹影任评委。
2004年3月,苏童作为由27人组成的“中国作家团”成员之一,赴法国参加2004年的法国图书沙龙。5月20日,苏童参加同济大学作家周“文学与人文关怀”大型文学对话会,出席者还包括余光中、莫言等。
2005年出版长篇小说《碧奴》。
2006年3月,苏童出席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的“man香港国际文学节”,出席这次文学节的还有二○○五年布克奖得主约翰·班维尔(johnbanville)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西默斯·希尼(seamusheaney)等四十余位国内外作家。8月30日,苏童新作《碧奴》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首发,这是全球首个同步出版项目“重述神话”中的首部中国神话作品,随后在全球十五个国家推出。《碧奴》也于同年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二○○六年度杰出作家”提名。9月1日,北京大学召开“苏童新作《碧奴》学术研讨会”,陈晓明主持会议,与会者有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苏童也参加了此次会议。12月15日,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苏童以九百万元的版税收入,列作家富豪榜第四位,引发广泛关注。
2007年7月,苏童参加“中德·名城·名家·名作”城市推广交流活动。由中国当代文学先锋代表作家苏童和德国知名文学家米歇埃尔·罗斯博士为两国代表,互访两个半月。八月,他应歌德学院邀请去莱比锡做住市作家,在莱比锡生活了三个月,并作有《莱比锡日记》,这次德国行成为了苏童在德国的最美好的经历,而《河岸》也正是在这期间开始动笔的。
2009年出版《河岸》,获第三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和第八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奖,被苏童认为是自己2009年之前为止最好的作品。
2013年苏童的新长篇小说《黄雀记》在《收获》(2013年第3期)发表,囿于篇幅限制,他给小说动了个小手术,删改了约五万字。足本的《黄雀记》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区别于前一部长篇小说《河岸》,这一次,苏童在知天命之年回到了他为读者所熟悉的“香椿树街”题材。
2015年3月21日下午,作家苏童接过了北师大校长董奇、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主任莫言的聘书,成为贾平凹、余华、严歌苓之后的北京师范大学第四位驻校作家。
所获奖项
1992年获庄重文文学奖。
2009年《河岸》获第
三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
2010年获第八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奖,《茨菰》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2010年短篇小说《香草营》,获《小说月报》第十四届百花奖。
2010年苏童凭《河岸》获“年度杰出作家”。
2012年苏童《香草营》获第二届郁达夫文学奖短篇小说提名奖。
2013年获“江苏省2013中华文化人物”。
2014年苏童获首届“腾讯书院文学奖”。
2015年苏童获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黄雀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