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雄孙铭武个人资料
孙铭武(1889—1932),辽宁抚顺人,1916年参加讨袁革命军。[1] 1919年改编为东北军陆军第十六师,先后任排长、连长、营长。[2] 1924年充任昌黎县警察局长,直隶(今河北)临、抚、昌、卢、迁五县警备司令部上校参谋长兼地方保甲团团总。[3]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孙铭武积极动员乡民亲友举旗抗日,打击日本侵略者。[1] 1932年1月,成立辽东血盟救国军,迅速发展到一千多人,公推孙铭武同志为总司令,同年,孙铭武同志被汉奸于芷山杀害。[1]
1931年10月唱响创作最早的一首义勇军军歌《血盟救国军军歌》。[4]
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人物生平
孙铭武(1889—1932),1889年9月生(清光绪十五年),原名孙明武,字述周,汉族[2] ,[2] 兄孙铭久,弟孙铭宸别名孙耀祖都是抗日英烈,谥为抗日“孙氏三杰”。[7] 孙铭武与黄显声是“磕头弟兄”(拜过把子)。[8] 参加两次直奉战争和征蒙定边作战。[9]
求学期间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孙铭武考入兴京(今新宾)县警官教练所,毕业后任兴京北四区区官兼地方保甲团团总。[2]
1916年于千金寨参加声讨袁世凯运动。[1] 协助张榕组织辽东护国军。[10] 洪宪帝制取消后任清原罕羊区区官,兴京东昌区区官。[11]
1919年(民国八年)该军改编为东北陆军(奉军)十六师,任工兵第三连连长,后晋升第三营营长。[2]
1921年考入东北陆军讲武堂第三期学员。[8]
参加直奉战争
1922年参加第一次直奉战争。[9]
1924年(民国十三年)任吉长镇守使第八旅运输队中校大队长,[10] 不久充任昌黎县警察局长,直隶(今河北)临、抚、昌、卢、迁五县警备司令部上校参谋长兼地方保甲团团总。[3] 时年35岁。[1] 参加第二次直奉战争。[9]
弃甲归田
1925年(民国十四年)[2] 因为对军阀势力造成的割据和民不聊生的现实的不满,已经是军方要员的孙铭武辞去了军职,在沈阳开了一家名为“福兴”的旅馆,旅馆只有20几张床位,这个曾经百战沙场的军人就此隐居下来,借以维生。[8] 同年参于郭松龄反奉。[1]
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1] 当时孙铭武和原籍新宾湾甸子村的留日学生张显铭都在沈阳。[3] 他们目睹了日冠,烧杀抢掠的野蛮暴行,深感亡国之惨,相约分别回籍,联络同乡旧僚,雪国耻救危亡。[3]
193 1年9月19日(即九一八事变第二天),孙铭武就找到了拜把兄弟黄显声将军,要求抵抗日本军队。[2] 黄显声悲愤地说:“我是军人,军人要服从命令,但我黄显声是要抗日的,你们可以组织民众,成立义勇军抗日。”[1]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起而杀贼,民族兴亡在此一举。”[2] 孙铭武与其弟孙铭久、孙铭宸(别名耀祖)商量后,决计组织武装抗日。[2] 孙氏三兄弟将150亩水田和15间房子典押出去,以所得资金购买了100支枪械、1万余发子弹。[1] 与此同时,孙铭武还动员村民亲友举旗抗日,全村老幼无不赞颂。[1]
张显铭回到原籍后,因他曾在国外留学,社会联系较广,与当地警甲多有往来。[1] 他首先向朋友张东郊、当地公安分队长盖光安等人讲述了九一八事变的情景,并力陈救国大计。[1] 张、盖等人深表愿效前驱,遂写信给兴京第九大队二十八步兵中队长李栋材。[1] 几经联络,李栋材同意“约期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