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个人资料

2017-01-14

导语:王蒙是一个丰富的,复杂的人,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是综合性的,不单是小说方面,还有诗歌散文。下面小编带你了解王蒙。

王蒙[当代著名作家]

开放分类:人物 北京 名人

王蒙,男,河北南皮人,祖籍河北沧州,1934年10月15日生于北京。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当代作家、学者,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近百部小说,其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1950年05月开始,在共青团北京市三区(东四区)区委中学部干事、部长、区委副书记,共青团北京市委大学委员会委员。1956年,担任国营七三八厂团委副书记。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后下放北京市郊区劳动。1962年担任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员。1963年,在新疆自治区文联从事编辑工作。1965年,下放新疆自治区伊宁县农村劳动,后到新疆自治区文教“五七”干校劳动。1973年,从事新疆自治区文联创作研究室工作。2002年4月至今任中国海洋大学顾问、教授、文新学院院长等职。2010年11月15日,荣登“2010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成为各界关注焦点。

王蒙[当代著名作家] - 简介

王蒙1934年生于北京。父亲河北省南皮县人,曾任教北京大学。母亲河北省沧州人,曾任教北京市某小学。王蒙中学时接触共产主义思想,于1948年在中学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反对国民党政府的学生运动。1949年共产党掌握政权之后在共青团工作,同时开始文学创作。其处女作短篇小说《小豆儿》发表于1955年,描写一位少先队员发现其舅舅是国民党特务而告发的故事其第一篇长篇小说《青春万岁》写作于1953至1956年,描写50年代初期几个女子中学学生在新建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兴奋和困惑。受“反右运动”的影响直到二十多年之后“文革”结束方得以出版。1980年代该书被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同名电影。

王蒙[当代著名作家] - 主要经历

1940年入北京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1945年入私立平民中学学习,上中学时参加中共领导的城市地下工作。

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地下党员。

1950年从事青年团区委工作。

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

1956年9月7日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由此被错划为右派。

1958年后在京郊劳动改造。

1962年调北京师范学院任教。

1963年起赴新疆生活、工作十多年。

1978年调北京市作协。

1979年平反。

1983至1986年任《人民文学》主编。

1986年当选中共中央委员,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同年6月任文化部部长。

1990年卸任。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中共中央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共第十二届和第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八和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人民文学》主编等职。现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副会长、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

2002年4月任中国海洋大学顾问、教授、文学院院长等职。

2012年在东北师范大学讲座,题目《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化》,同时被聘为东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聘期三年。

王蒙[当代著名作家] - 个人作品

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暗杀—3322》、《季节四部曲》(《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狂欢的季节》)、《青狐》、《尴尬风流》,中篇小说《布礼》、《蝴蝶》、《杂色》、《相见时难》、《名医梁有志传奇》、《在伊犁》系列小说,小说集有《冬雨》、《坚硬的稀粥》、《加拿大的月亮》,诗集《旋转的秋千》,作品集《王蒙小说报告文学选》、《王蒙中篇小说集》、《王蒙选集》、《王蒙集》,散文集《轻松与感伤》、《一笑集》,文艺论集《当你拿起笔……》、《文学的诱惑》、《风格散记》、《王蒙谈创作》、《王蒙、王干对话录》,专著《红楼启示录》、《王蒙评点红楼梦》、《王蒙话说红楼梦》、《王蒙讲稿》、《王蒙新世纪讲稿》,自选集《琴弦与手指》以及10卷本《王蒙文集》、23卷《王蒙文存》(2003年)等,2006-2007年出版了自传《半生多事》、《大块文章》。有多篇小说和报告文学获奖。作品被译成英、俄、日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

王蒙[当代著名作家] - 获奖作品

《最宝贵的》 1978年短篇小说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悠悠寸草心》1979年短篇小说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青春万岁》1979年长篇小说1981年被评为全国中学生最喜爱的十本书之一,1986年获人民文学出版社奖

《蝴蝶》1980年中篇小说获全国第一届(1979——1980)中篇小说奖

《春之声》1980年短篇小说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风筝飘带》1980年短篇小说获1980年《北京文学》短篇小说奖

《相见时难》1982年中篇小说获全国第二届(1981—1982)中篇小说奖

《葡萄的精灵》1983年短篇小说获第一届(1983—1984)短篇小说百花奖

《漫话文学创作特性探讨中的一些思想方法问题》1983年文艺评论获首届《上海文学》文艺评论奖

《对于现实生活的反映》、《反映与呼唤》1984年文学评论获《光明日报》优秀理论文章一等奖

《访苏心潮》1984年报告文学获全国第三届(1984—1985)报告文学奖

《名医梁有志传奇》1986年中篇小说获全国传奇文学奖被《中篇小说选刊》评为优秀小说

“为表彰王蒙的文学创作”1987年获日本创价学会和平文化奖

“为表彰王蒙的文学创作”1987年获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特别奖

《苏州赋》1988年散文获《人民日报》燕舞杯奖

《“诬告有益”论》1988年杂文获《人民日报》风华怀奖

《坚硬的稀粥》1989年短篇小说获第四届1989—1990《小说月报》百花奖

《纸海勾沉——尹薇薇》1989年短篇小说获第四届1989—1990《十月》文学奖

《济南》1992年短篇小说获《上海文学》短篇小说奖

王蒙[当代著名作家] - 人物评价

作家眼中的王蒙

铁凝(中国作协副主席):王蒙是一个丰富的,复杂的人,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是综合性的,不单是小说方面,还有诗歌散文,比较文学以及古典文学研究,表现在齐头并进的多个方面及前沿地带。他作为前辈给我的突出感觉是学习,这看上去是一个简单的词,但其实不然。贾平凹在一个场合说过:我是一个农民。王蒙就说如果任何人都给自己一个定义的话,我想我自己是一个学生,这句话对我的印象特别深刻,让我对他充满敬意,因为这绝不是虚假的谦虚。这要比他说自己是一个学者来得真切。历经苦难后永不言败的激情、活力、情感、智慧、燃烧,这些词用在他身上并不过分,这些都是令人感佩的。

张炜(山东省作协主席):用一个词来形容王蒙的创作道路就是“风雨兼程”,他是新时期最活跃的、始终处在生长攀登状态的一个代表,这是作为作家最了不起的一件事情。他的创作在内容上,既有一种触动感情的自由抒发,也有对文学创作道路上的思考。从对王蒙文学研究中,我们可以派生出不同的切入点。

周大新(河南作家):王蒙作品中最让人着迷的地方就是通过文字透露出来的文学内涵和语言感受。文学的内涵或许需要对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和人物苦难的理解,而他的小说在语言上则有一种震撼力,就好像集束炸弹轰炸带给人的感觉。

张宇(河南作家):讨论王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他是如此复杂的一个人,光看他的称谓就有着许多的不可思议,既是作家,又当过官,甚至还当过生产队的队长。

李承鹏(著名足球打假人士、作家):对王蒙的评价只有一句话——老而不死是为蒙,我觉得很贴切——因我们老祖宗早就说过:“文章千古不为官”,而王蒙,是个官,也是个官迷,他怎么能写出流传千古的文章来呢?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