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吉斯·艾特玛托夫个人资料

2017-01-13

个人资料

出生:1928年12月12日(斯坦塔拉斯州)

去世:2008年6月10日(德国纽伦堡)

国籍:吉尔吉斯斯坦

代表作品:<查密莉雅>、<一日长于百年>

主要奖项:列宁奖、苏联国家奖

个人简历

艾特马托夫1928年出生。

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58年《查密莉雅》发表,开始成名。

1959年加入苏联共产党。

1963年小说集<群山和草原的故事>获列宁奖金。

1966年<别了,古利萨雷>发表。

1968年《永别了,吉利萨雷》获得了苏联国家奖金。同年,艾特马托夫获“吉尔吉斯人民作家”称号。

1970年《白轮船》发表。

1971年艾特马托夫获得了列宁勋章。

1977年《白轮船》获苏联国家奖金。

1978年艾特马托夫获得“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

1980年《一日长于百年》发表。

1983年《一日长于百年》获苏联国家奖金。 1966年起艾特马托夫是历届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

1976年起艾特马托夫担任苏联作家协会理事会书记。他还是吉尔吉斯共产党中央委员和吉尔吉斯科学院院士。

1990年后艾特马托夫开始涉足外交工作。

1990年他被任命为苏联总统委员会委员;苏联解体后,他被任命为俄罗斯驻卢森堡大使。

1993年底吉尔吉斯总统任命他为吉尔吉斯驻比利时大使,兼驻欧洲共同体和北约的代表;其后他一直同时担任吉尔吉斯驻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三国大使兼驻北约和欧共体的代表。

2008年4月间,传出艾特马托夫因病入院的消息,5月16日,德国纽伦堡当地一间医院证实艾特马托夫因“肾脏功能不全”接受治疗,直至6月10日过世,惟吉尔吉斯斯坦总统发言人宣称“艾特马托夫因肺部严重发炎,不治去世。”

主要作品

中篇小说《查密莉雅》(1958年)

中短篇小说集《草原和群山的故事》(1962年),获1963年列宁奖金。

中篇小说《永别了,吉利萨雷》1966年,获1968年苏联国家奖金。

中篇小说《白轮船》(1970年,后改编为同名电影,电影获1976年第9届苏联电影节大奖),小说获1977年苏联国家奖金。

中篇小说<花狗崖>(1977年)。

长篇小说《一日长于百年》(1980年,又名<风雪小站>),获得了1983年苏联国家奖金。

长篇小说<死刑台>(1986年),引起激烈的争论。

小说<群峰颠崩之时>(2006年),最后发表作品。

职业生涯

1928年,艾特玛托夫出生在吉尔吉斯斯坦塔拉斯山区的一个小村庄里,那里是吉尔吉斯斯坦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流传着许多神话、寓言与传说。9岁时,父亲在肃反运动中蒙冤被害,艾特玛托夫过早地感受到了现实生活的

艰难,青少年时代卫国战争爆发,他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和痛苦。正如作家自己所说,这段时光促进了他对民族文化、民族性格和人性特点的认知,奠定了他人生观的基础。 1958年,艾特玛托夫自莫斯科高级文学培训班毕业后,在<新时代>杂志发表了中篇小说《查密莉雅》,由此跻身苏联文学界。此后,他的小说<第一位教师>、<我的包着红头巾的小白杨>、<骆驼泪>、<大地-母亲>、《永别了,古利萨雷》等作品相继发表,并于1968年获得了苏联文学最高奖——列宁文学奖。在这些作品中,无论是描写冲破传统羁绊、追求幸福爱情的查密莉雅,还是克服世俗阻碍、教书育人的乡村教师,或是面对生活不幸、始终坚忍博爱的母亲,以及遭遇误解不公但对信仰执着依旧的共产党员塔纳巴伊,作者都将他们作为普通的吉尔吉斯人来书写,以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刻画和塑造了苏联社会主义大发展时期普通民众的善良、正义与慈爱的形象,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受俄罗斯传统文学影响,艾特玛托夫上世纪70年代的作品开始注重对人物心理过程的描写。《白轮船》和《花狗崖》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抒情手法,以接近于神话和寓言的形式,通过细腻和诗一般的语言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出善与恶、美与丑的斗争。《白轮船》讲述了一个被父母遗弃的吉尔吉斯小男孩的故事,全书充满了“艾特玛托夫式的忧伤”,有人说艾特马托夫的文字像音乐,总能触动人们心底最隐秘的情感。作品在描写小男孩因为长角鹿被杀而准备投河时写道:“你好,白轮船!你好,爸爸!是我,你的儿子,请把我带上白轮船,一起走吧……”

进入上世纪8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社会与经济问题日渐凸显,人们陷入理想与现实巨大的反差之中。在此背景下,艾特玛托夫开始对现实生活与人类精神领域进行哲学性思考,先后发表了中篇小说《一日长于百年》和长篇小说<断头台>。《一日长于百年》是作者通过现实、传说和科幻三个层面对人类生活的描述,从人与世界的多角度联系中深刻表达对人类命运的强烈关注和哲理思考。艾特玛托夫因这部作品获得了哲学

作家的称谓,并成为苏联文学界默认的领军人物。《断头台》是艾特玛托夫的巅峰之作,作品讲述了人与狼之间的悲剧性故事,触及了当时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吸毒、犯罪等丑陋现象,首次提出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表达了善与恶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尖锐矛盾与残酷斗争。

1988年,艾特玛托夫开始了长达20年的外交官生涯。此间,他只发表了两部小说,<卡桑德拉印记>(1996)和《群峰颠崩之时》(2006)。对苏联后期以及解体初期社会生活与思想观念变化的思考折射出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创作的渴望。 艾特玛托夫带着世人的赞誉离开了,所有受到他作品熏陶的人都为他的逝去惋惜。他曾在作品中这样写道,“如果人死后,灵魂有所变,我希望成为白尾鹰,可以自由飞翔,能从空中望见永远也看不够的故乡大地……”艾特玛托夫的作品及其所表现的人性的善良、正义与人道关怀已然成为雄鹰,将永远在人们心灵中展翅翱翔。

创作风格

颂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

这是古今文学家们追求的永恒主题,但由于时代不同,每个作家、艺术家对真善美标准的认知也不尽相同,而他

们进行文学创作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更是大相径庭。艾特玛托夫所褒扬的真善美,蕴含着一种古朴、纯真和原始味,他塑造的典型无不闪耀着人类本性中至善至美至纯的光辉,不掺杂任何现代污点。<布兰雷小站>(也译成《一日长于百年》)刻画了一个默默无闻的铁路风雪小站老扳道工,他善良真诚,精神世界博大。他实践跟老友的约定,把他埋葬在古老墓地。作品把几十年前的一些曲折坎坷的往事,通过与当前现实生活反复穿插描写,浓缩在短短一天一夜送葬过程里,把现实和历史、神话和传统、科学和幻想自然地融和交织在一起,折射出作家对人生的思考:现代社会发展中,人不要失去大善和大爱的本性。中篇小说《查密莉雅》、《我的包着红头巾的小白杨》、《第一位老师》等,则通过青年男女曲折的爱情生活,一个个情真意切的故事,歌颂人性的美丽和人格的高尚。故事的主角,都是最普通的牧民、汽车司机、乡村教师等,读罢往往使人掩卷沉思,灵魂得到一次次净化。 呼唤人与动物共存,人与自然和谐

人类自身的发展进化必须与整个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协调,否则生存条件就要受到威胁。中国古代早有“天人合一”的圣贤之言,世界上近现代学者为了制止工业化对自然生态的破坏而奔走呼号。但世界文坛关注这个问题的文学作品却凤毛麟角。艾特玛托夫以作家特有的敏锐观察力,捕捉到这一重要问题并在自己的作品中给予揭示和诠释。他的长篇小说《死刑台》,通过一对草原狼在人类捕杀草原动物的过程中逃生,经过曲折经历最终被杀害的悲剧故事,反映了人类生产发展与自然界草原动物生存的矛盾和斗争,强烈地谴责了任意屠杀草原野生动物的野蛮行径,表达了人类在发展道路上必须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和谐发展的思想。中篇小说《白轮船》被认为是作家的顶峰之作,小说通过一个7岁孤儿与白鹿妈妈相遇,而无法忍受人们将其枪杀,最终涉湖自尽的悲惨故事,揭示了人类必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谴责了人类恶势力残杀动物的罪行,作家借助于一个孩子的悲剧向世人发出呼吁:救救孩子!救救动物!留给读者隽永的思索。

反对人类社会强权对峙,呼吁世界和平

读艾特玛托夫的作品不难看出,他是主张人的本性向善的。人与人、国与国应该相互尊重、理解和宽容,在地球上和平共处;而人的贪婪、残暴和相互争斗、尔虞我诈,进而出现各种犯罪则是多种原因导致的。笔者认为,他是个和平主义者,这一点可以从他的不少作品中反映出来。例如上述提到的《布兰雷小站》里,揭示了地球上超级大国相互对峙的局面:太平洋上的"公约号"航母“联合指挥部”苏美各级军官都是1比1配置,而“均等号”空间站内则双方各出一名宇航员,火箭也是同时在各自的发射场升空。一切都是严格对等的。而两国在对待外星人发来的友好信息,却如临大敌,联合起来拒绝外星人进入地球,不惜动用战争手段防范。作者对军事强国之间的对立和拒外星人于太空之外的举动抱着一种否定的态度,字里行间表露出讽刺和嘲笑。用军事强权之间的矛盾对峙来反衬普通工人之间的纯朴友情,其用意是很深刻的。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