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个人资料

2017-01-13

卫青(?~公元前106年),字仲卿,汉族,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西汉武帝时的大司马大将军。战法革新始破匈奴,首次出征奇袭龙城打破了自汉初以来匈奴不败的神话,曾七战七胜,以武钢车阵大破伊稚斜单于主力。卫青善于以战养战;用兵敢于深入 ,奇正兼擅;为将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威信很高,位极人臣,但从不养士。元封五年,长平侯卫青逝世,起冢如庐山,葬茂陵东北。谥号为‘烈’。他是西汉时期能征惯战,为汉朝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将领,也是中国历史上为人熟知的常胜将军。

人物简介

卫青是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霍去病的舅舅,二者并称“帝国双璧”。卫青开启了汉对匈战争的反败为胜的新篇章,七战七捷,无一败绩,为历代兵家所敬仰。

元光二年汉武帝决定改变西汉初期和匈奴和亲的政策,靠“文景之治”积累的财富对匈奴发动了大规模的反击。

卫青出身奴隶,从建元三年(前138年)获救,任侍中、建章监、太中大夫,经过近十年宫廷为官的历练,元光六年(前129年)被封为车骑将军首次出征奇袭龙城,开始了十年的戎马生涯,官至大司马大将军。是历史上出身最低,功劳最大,官位最高的代表人物。

元朔二年(前127年)收复河朔被封长平侯;

西汉卫青游戏像

元朔五年(前124年)奇袭高阙,拜大将军,三子封侯;

元朔六年(前123年)二出定襄,清扫漠南;

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大战合围单于,加封大司马。

《史记》记载其所得封邑总共有一万六千七百户,《汉书》则有为二万二百户及三万户。

《汉官仪》载:“汉兴,置大将军,位丞相上。” 《文献通考》卷五十九云:“大将军内秉国政,外则仗钺专征,其权远出丞相之右”。《军事辞海》:“汉朝时以大将军录尚书事,则兼摄台阁,位极人臣,为皇帝之下最高军政首脑”。《汉旧仪》载:“元狩六年,罢太尉,法周制置司马。时议者以为汉军有官侯、千人、司马,故加“大”为大司马,所以别异大小司马之号”, 故大司马有太尉权。

虽然卫青战功显赫,权倾朝野,但从不结党。对士卒体恤较多,与将士同甘苦,威信很高。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卫青病逝,汉武帝为纪念他的彪炳战功,嘉其陪葬茂陵东北,“起冢像卢山(阴山)”。谥号为“烈”。《谥法》云:有功安民曰烈。以武立功。秉德尊业曰烈。

卫青育有三子(卫伉、卫不疑、卫登),三子生母不详,但从《史记 外戚世家》卫青得封大将军时“三子在襁褓中”并得以封侯来看,三个孩子的母亲可能不是同一人。前115年后娶汉武帝姐平阳长公主为妻。卫青薨后,长子卫伉因平阳公主的缘故得以继承长平侯爵位。

悲惨童年

卫青的母亲在平阳公主的夫家做女仆,因丈夫姓卫,她就被称为卫媪。

注:颜师古在《汉书》的注解中写明“媪者,后年老之号,非当时所呼也。卫者,举其夫家姓也。”以汉高祖刘邦之母被称为“刘媪”为例,卫青卫子夫的生母“卫媪”是以夫姓尊称,即卫老夫人之意。卫媪的儿女们并非其父不详,“冒姓”为卫的只有卫青、卫步、卫广三人(《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后子夫男弟步、广皆冒卫氏,也有认为卫步广为一人)。

卫媪与卫姓男子生有一男三女:长子卫长君,长女卫君孺(《汉书》作卫君孺,《史记》作卫孺)、次女卫少儿、三女卫子夫。丈夫死后,仍在平阳侯家中帮佣,与同在平阳侯家中做事的县吏郑季私通,生了卫青。卫家的生活艰苦,于是卫青被送到了亲生父亲郑季的家里。但郑季却让这个年幼的私生子放羊,郑家的几个儿子也不把卫青看成手足兄弟,随意苛责(青为侯家人,少时归其父,其父使牧羊。先母之子皆奴畜之,不以为兄弟数。《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卫青稍大一点后,不愿再受郑家的奴役,回到母亲身边,并做了平阳公主的骑奴。有一次,卫青跟随别人来到甘泉宫,一位囚徒看到他的相貌后说:“这是贵人的面相啊,官至封侯。”卫青笑道:“我身为人奴之子,只求免遭笞骂,已是万幸,哪里谈得上立功封侯呢?”

(青尝从入至甘泉居室,有一钳徒相青曰:“贵人也,官至封侯。”青笑曰:“人奴之生,得毋笞骂即足矣,安得封侯事乎!”《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人生转折

建元二年(前139年)春,卫青的三姐卫子夫被因灞上扫墓做客平阳府的汉武帝看中,卫青相随入宫‘给事建章’。

建元三年(前138年),入宫后被冷落了一年多的卫子夫再次获幸有了身孕,引起了陈皇后的嫉妒,陈皇后是汉武帝姑姑馆陶长公主刘嫖的女儿,汉武帝的太子妃,后立为皇后,但一直无子。于是馆陶公主派人捉了正在建章(后为建章宫)当差的卫青,意图杀害。(“大长公主闻卫子夫幸,有身,妒之,乃使人捕青。青时给事建章,未知名。大长公主执囚青,欲杀之”)。孰知这却成了卫青命运的一大转折点。

卫青的好友公孙敖听到消息和几名壮士赶往抢救,把他从死亡边缘救了下来。汉武帝得知后,大为愤怒,立刻任命卫青为建章监、侍中,卫子夫为夫人,卫长君为侍中,数日间给卫青的赏赐便达到千金之多(《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上闻,乃召青为建章监,侍中,及同母昆弟贵,赏赐数日间累千金”)。公孙敖也因此显贵。卫青的长姐卫孺嫁给了太仆公孙贺,二姐卫少儿嫁给了陈平的后人詹事陈掌。

这时候恐怕没有人想到被改变命运的不仅仅是卫家,同时还有多年来汉匈之间的攻守易形。

卫青后又被任命为太中大夫,秩比千石,掌议论。

史书没有记载从建元三年到元光六年首战这九年时间里卫青的经历和成长,但作为侍中,卫青从皇帝左右,出入禁中,与闻朝政,后又成为太中大夫,足见其才干深得武帝信任,为后来七征匈奴、甚至任大司马大将军为内朝参决政事,秉掌枢机打下良好基础。

军事生涯

龙城大捷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又一次兴兵南下直指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汉武帝果断地任命卫青为车骑将军,迎击匈奴。从此,卫青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这次用兵,汉武帝分派四路出击。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从代郡(治代县,今山西大同、河北蔚县一带),轻车将军公孙贺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骁骑将军李广从雁门出兵。四路将领各率一万骑兵。

卫青虽是首次出征,但他果敢冷静,出其不意的深入险境,直捣匈奴祭天圣地龙城,首虏近千人,取得胜利。另外三路,两路失败,一路无功而还。汉武帝看到只有卫青胜利凯旋,非常赏识,封卫青为关内侯。

龙城之战在汉匈交战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汉朝自高祖刘邦建国以来,屡屡受到北方匈奴的掠夺羞辱,如高祖“白登七日”之困,吕后受冒顿单于书信之辱,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十四万骑大入关,斥候一度略至长安附近的甘泉,以及匈奴频频对汉朝边郡和百姓的烧杀劫掠等,可谓汉朝的心腹大患。龙城的胜利打破了自汉初以来“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大大鼓舞了汉军士气,成为汉匈战争的转折点,为以后汉朝的进一步反击打下了良好的人心基础。

收复河朔

公元前128年(元朔元年)秋,卫青为车骑将军出雁门,领三万骑兵,长驱而进斩首虏数千人。

公元前127年(元朔二年),匈奴大举入侵上谷、渔阳,先攻破辽西,杀死辽西太守,又打败渔阳守将韩安国,劫掠百姓两千多人。武帝派李息从代郡出击,卫青率大军进攻久为匈奴盘踞的河南地(黄河河套地区)。

这是西汉对匈奴的第一次大战役。

卫青领四万大军从云中出发,采用“迂回侧击”的战术,西绕到匈奴军的后方,迅速攻占高阙(今内蒙古杭锦后旗),切断了驻守河南地的匈奴白羊王、楼烦王同单于王庭的联系。

而后,卫青又率精骑,飞兵南下,进到陇县西,形成了对白羊王、楼烦王的包围。两王见势不好,仓惶率兵逃走。汉军活捉敌兵数千人,夺取牲畜数百万之多,完全控制了河套地区。

因这一带水草肥美,形势险要,武帝在此修筑朔方城(今内蒙古杭锦旗西北),设朔方郡、五原郡,从内地迁徙十万人到那里定居,还修复了秦时蒙恬所筑的边塞和沿河的防御工事。这样,不但解除了匈奴骑兵对长安的直接威胁,也建立起了进一步反击匈奴的前方基地。

《史记》《汉书》盛赞此仗汉军“全甲兵而还”,卫青立有大功,被封为长平侯,食邑3800户。苏建、张次公以校尉从卫将军有功,封平陵侯、岸头侯。

奇袭高阙

不甘心在河南地的失败,匈奴在几年内多次出兵反扑——元朔三年(前126年)夏,数万骑兵攻代郡,杀太守共友,掳掠千余人。同年秋季入雁门,杀掠千余人。元朔四年(前125年)匈奴又使各三万骑攻入代郡、定襄、上郡。

公元前124年(元朔五年)春,汉武帝命卫青领三万骑兵出高阙;游击将军苏建、彊弩将军李沮、太仆公孙贺为骑将军、代相李蔡为轻车将军从朔方;大行李息、岸头侯张次公为将军率兵从右北平出发,配合其行动。这次总兵力有十余万人。匈奴右贤王认为汉军离得很远,一时不可能到来。卫青却率大军急行军六、七百里,趁着黑夜包围了右贤王的营帐。此时,右贤王正在帐中拥着美妾饮酒,忽听帐外杀声震天,火光遍野,右贤王惊慌失措,抱了爱妾和几百壮骑向北逃去。汉军俘虏右贤王的小王十余人,男女1.5万余人,牲畜达千几百万头。(《史记》 “得右贤裨王十馀人,众男女万五千馀人,畜数千百万,於是引兵而还。至塞,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车骑将军青为大将军,诸将皆以兵属大将军,大将军立号而归”)

汉武帝接到战报,喜出望外,派特使捧着印信,到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加封食邑6000户(汉书8700户),所有将领归他指挥。卫青的三个儿子都还在襁褓之中,也被汉武帝封为列侯。卫青谦辞说:“我军胜利,全是将士们拚死奋战的功劳。陛下已加封了我的食邑,我的儿子年纪尚幼,毫无功劳,陛下却分割土地封他们为侯。这样是不能鼓励将士奋力作战的。”汉武帝表示:“我没有忘记诸校尉的功劳,同样也会嘉赏。”

于是卫青三子在襁褓中被封为列侯,长子卫伉为宜春侯,次子卫不疑为阴安侯,幼子卫登为发干侯,均食邑1300户。

汉武帝随后又封赏了随从卫青作战的公孙敖、韩说、公孙贺、李蔡、李朔、赵不虞、公孙戎奴、李沮、李息、豆如意等。

二出定襄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春、夏,卫青为大将军两次领十万骑兵扫荡漠南伊稚斜单于大本营。歼敌过万。

二月,以公孙敖为中将军,公孙贺为左将军,赵信为前将军,苏建为右将军,李广为后将军,李沮为强弩将军,分领六路大军,统归大将军卫青指挥,浩浩荡荡,从定襄出发,北进数百里。此战中卫青派外甥嫖姚校尉霍去病独自领八百骑兵,做为一支奇兵脱离大军在大漠奔驰数百里,打击匈奴的软肋。霍去病斩敌2028人,杀匈奴单于祖父,俘虏单于的国相及叔叔,封冠军侯。

战后全军返回定襄休整,一个月后再次出塞,斩获匈奴军一万多人。但赵信和苏建部的三千骑兵和单于的上万主力意外遭遇,原是匈奴降将的赵信投敌,苦战一日后,只苏建突围逃回。大将军赏千金。校尉张骞封博望侯。

漠北大战

西汉名将卫青(3)匈奴单于采纳赵信的建议,远走沙漠以北,为了彻底击溃匈奴主力,汉武帝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准备发动对匈奴的第三次大战役。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汉武帝以十四万匹战马及五十万步卒作为后勤补给兵团,授与卫青与霍去病各率领五万骑兵,兵分两路,跨漠长征出击匈奴。

赵信曾向伊稚斜单于建议:“汉军不知道厉害,竟打算穿过沙漠。到时候,人困马乏,我们以逸待劳,就可以俘虏他们。”于是单于的粮草辎重,再次向北转移,而把精锐部队埋伏在了沙漠北边。

汉军原计划由霍去病先选精兵来攻击单于主力,卫青打击左贤王。后从俘获的匈奴兵口中得知伊稚斜单于在东方,两军对调出塞线路,霍去病东出代郡,卫青西出定襄。

此次敢深入力战的兵士皆属霍去病。但卫青大军出塞一千多里,却与以逸待劳的匈奴单于主力遭遇了。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作者:白银)

卫青麾下,李广为前将军,公孙贺为左将军,赵食其为右将军,曹襄为后将军。因汉武帝私谕卫青道李广年纪已高、运气又不好,不能用他当前锋抵挡单于。大将军让李广与赵食其两军合并,从右翼进行包抄。卫青自率左将军公孙贺、后将军曹襄从正面对抗单于主力。但李广、赵食其部却因迷路失期,始终未赶来支援。

面对以弱对强、少对多的逆境,卫青命部队用武刚车(铁甲兵车)迅速环结成阵,而后派5000骑兵配合军阵向敌阵冲锋。匈奴出动一万多骑兵迎战。激战到黄昏时,刮起暴风,尘土滚滚,沙砾扑面,两方军队互相不能见。卫青抓住战机,派出两支生力军,从左右两翼迂回到单于背后,包围了单于的大营。伊稚斜见势不妙,乘六匹骡马与数百随从突围逃跑,群龙无首的匈奴军也随之溃散逃命。卫青大军乘夜挺进。天亮时,汉军掩杀阵斩万余人,追袭二百余里,一直前进到真颜山赵信城(今蒙古乌兰巴托市西),获得了匈奴屯积的粮草,补给整编一日后将其彻底烧毁,胜利班师。在大军回师的路上,才碰到迷路失期的李广、赵食其部。

漠北之战被列入‘中国历史十大战役’,也是卫青以弱胜强,正奇兼善的代表之作,共歼敌一万九千余人。彻底打垮了匈奴的主力,使之再无能力南下窥视汉朝。自此匈奴逐渐向西北迁徙,出现了“漠南无王庭”。而汉军损失也很大,出征的14万马匹仅三万余匹返回。

汉武帝为表彰卫青、霍去病的大功,特加封他们为大司马,令霍去病秩禄(即俸禄)与卫青相同。

早前,因汉初丞相权过大,汉武帝设内朝,奏本的拆读与审议,转归以大将军为首的尚书,由内朝参决政事,秉掌枢机。漠北之战后,卫青和霍去病因为有了大司马这一加官,得以名正言顺地管理日常的军事行政事务,以代太尉之职。(《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太尉...武帝建元二年省。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马,以冠将骠骑、车骑之上,以代太尉之职。)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