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阿娇个人资料

2017-01-13

陈氏,大汉孝武陈皇后,是汉朝孝武帝刘彻的原配妻子,血统上也是汉武帝的嫡亲姑表姐。陈氏小名阿娇,世人称之为陈阿娇。陈皇后出身陈皇后出身并非特别显贵,其父只是汉朝1800户的一个小侯。但自幼荣宠至极,难免娇骄率真;且有恩于武帝,不肯逢迎屈就;与汉武帝渐渐产生裂痕。剥夺皇后名分外,废后在衣食用度上皇后级别待遇不变,并且余生居住于别宫长门宫,而不是宫廷诏狱,最后得以寿终正寝。

概述

陈氏,大汉孝武陈皇后,是汉朝孝武帝刘彻的原配妻子,血统上也是汉武帝的嫡亲姑表姐。原籍安徽天长。 陈氏小名阿娇,世人称之为陈阿娇。父亲是堂邑侯陈午,堂邑侯府是汉朝开国功勋贵族之家。但是在陈阿娇的哥哥陈须和弟弟争财后被汉武帝废侯。母亲是汉景帝刘启的唯一的同母姐姐馆陶长公主刘嫖,是当时朝廷中举足轻重的人物。陈阿娇自幼就深得其外祖母——汉景帝之母窦太后的宠爱。

刘彻即位后,陈阿娇成为皇后。初期,汉武帝因为政见上和祖母窦太皇太后有分歧,几乎失位。

也是因为妻子陈阿娇作为窦太皇太后唯一的外孙女极受宠爱,加上陈家以及馆陶长公主的全力支持,才有惊无险保住帝位。祖母窦太皇太后去世后,汉武帝亲政,终于得以大权独揽。陈皇后出身显贵,自幼荣宠至极,难免娇骄率真;且有恩于武帝,不肯逢迎屈就;与汉武帝渐渐产生裂痕。兼岁月流逝,却无生育;武帝喜新厌旧,爱弛。

刘彻二十七岁时候,以‘巫蛊’的罪名颁下废后诏书:“皇后失序,惑于巫祝,不可以承天命。其上玺绶,罢退居长门宫。”从此,汉武帝把陈皇后幽禁于别宫长门宫内,衣食用度上依旧是皇后级别待遇不变。陈皇后数年后病逝,最后以翁主之礼与其母馆陶大长公主刘嫖一起葬于窦太后陵墓侧,即陪葬于汉文帝的霸陵。

陈氏,大汉孝武陈皇后,是中国汉朝孝武皇帝刘彻的原配妻子。这对夫妻血缘上是姑表亲。

《汉武故事》记载,陈氏名阿娇,后世人多喜称之为‘陈阿娇’。

陈氏是汉文帝女馆陶公主(景帝时封长公主,武帝时封大长公主)之女,汉景帝刘启的唯一的同母姐姐,卒于公元前116年,所以陈氏与汉武帝有表亲的关系。父堂邑侯陈午,卒于公元前129年。初代堂邑侯陈婴原本是楚将,项羽死后投降刘邦,后来平定丹阳地区的壮息作乱得以封侯六百户,后世繁衍增加为一千八百户。堂邑在今天的江苏六合。《汉书·高祖功臣表》:堂邑安侯陈婴,以自定东阳为将,属楚项梁,为楚柱国。四岁,项羽死,属汉,定豫章、浙江,都渐,定自为王壮息,侯,六百户。复相楚元王十二年。

陈后有两个兄弟,陈季须继承堂邑侯,封户依旧为一千八百户。陈蟜,汉景帝年间作为公主幼子,得封隆虑侯,《史记》封四千一百二十六户,《汉书》封一万五千户,陈蟜尚汉景帝女隆虑公主,后来因母丧期间犯法,国除,隆虑侯财产封户尽归其妻隆虑公主所有。

人物

武帝出生于公元前156年,父亲就是汉景帝刘启,碰巧这年又是景帝登基之年。等他出生时就已经是皇子了。武帝的母亲是王美人,美人是嫔妃的一种等级。后来传说在武帝母亲怀孕时梦见了太阳钻入怀中,汉景帝听说了,很高兴,认为是个吉利的梦,预示著小孩子将来会有大作为。在武帝四岁时,景帝封他为胶东王,做太子的是他的哥哥刘荣。后来,刘彻的的命运转折靠了景帝的姐姐、刘彻的姑姑长公主的帮助。长公主有个女儿叫陈阿娇,开始长公主是想把自己的女儿许给太子刘荣,将来太子一即位,女儿就是皇后了。但是太子的母亲栗姬却不领情,并为此得罪了长公主,长公主怀恨在心从此与栗姬作对。这使武帝成了获利的"渔翁"。

长公主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想把自己的女儿阿娇嫁给刘彻,但她的弟弟景帝不太支持。长公主便想办法促成了此事:有一次,她在景帝的面前故意问武帝愿不愿意要阿娇做他的妻子?武帝也很喜欢阿娇,见姑姑问,便很大方地说?以后如果能娶阿娇做妻子,我就要亲自建造一栋金屋子送给她。"父亲景帝见武帝和阿娇也很般配,便同意了这门亲事。这就是金屋藏娇的由来。陈皇后阿娇,堂邑侯陈午之女,母为汉景帝之姊馆陶长公主刘嫖。陈皇后年幼时,景帝在位,已立栗姬子刘荣为皇太子。馆陶长公主本想把阿娇嫁予皇太子为妃,以保日后荣华富贵,岂料栗姬却因长公主曾送美人予景帝而怀恨在心,又以为儿子刘荣当了皇太子,自己势必被立为皇后,便不把长公主放在眼内,一口拒绝了长公主的要求。

当时景帝宫中有一王姬,生子名刘彻,被封为胶东王。长公主见栗姬那儿求婚不成,便转而打刘彻的主意。一次长公主把小刘彻放在膝上,问道:

「彻儿,给你娶个媳妇儿好吗?」小刘彻点点头。长公主又把阿娇唤来,然后问刘彻:「把阿娇给你作媳妇儿好吗?」「好。」刘彻笑著回答说,「如果得到阿娇作媳妇,我一定会建一间金屋让她居住。」这句话逗得长公主十分高兴,王姬看在眼里,也同意了这门婚事。自此长公主不断在景帝面前称赞王姬的贤淑与刘彻的聪慧,却有意无意地诋毁栗姬和太子刘荣。

景帝六年,景帝废掉了薄皇后,又因长公主的谗言废掉了栗姬所生刘荣的皇太子之位,改封临江王。同年,立王姬为后,以王姬子刘彻为皇太子。后来太子娶陈阿娇为妃,婚后恩爱非常。

景帝于四十八岁病逝,太子刘彻即位,是为汉武帝。阿娇此时亦被立为皇后,实在是娇贵无比。可惜的是,阿娇自嫁予武帝这么多年来,一直没能怀孕。馆陶长公主十分著急,千方百计寻名医要让阿娇怀上武帝的孩子,却是无济於事,致使武帝逐渐疏远陈皇后。此时,武帝的新宠卫子夫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刘据。这位卫子夫原是平阳公主家的歌女,入宫后连生三个女儿。这次生子,令卫子夫在宫中的地位获得空前的巩固。武帝到卫子夫处留宿的时间多了,让陈皇后独守空房的时候也相对地增加。陈皇后又怨又气,怪责那卫子夫夺去了君王的爱宠,却又对武帝移情别恋束手无策。思前想后,陈皇后竟想到求助巫蛊。她找来了巫女楚服,又根据楚服提供的方法做了几个小布人,代表卫子夫和其他几个得宠的嫔妃,然后日夜以针刺小布人以诅咒她们。只是这事却瞒不过其他宫人,有陈皇后宫中的侍女向武帝密报皇后行巫蛊一事,武帝得悉后大怒,立刻处死了巫女楚服,牵连三百餘人。而对罪魁陈皇后,武帝一点也不念旧情,把皇后废黜,出居长门宫。

家世

陈氏,大汉孝武陈皇后,是中国汉朝孝武帝刘彻的原配妻子,陈氏。原籍安徽天长。陈氏是西汉帝室贵胄:汉文帝是她外公 ,汉孝文皇后窦氏是她外婆,汉景帝是她舅舅,汉武帝是她表弟兼丈夫。陈阿娇的父亲是世袭堂邑侯陈午,乃汉朝开国功勋贵族之家;母亲是汉景帝刘启的唯一的同母姐姐馆陶长公主刘嫖,是当时朝廷中举足轻重的人物。陈阿娇自幼就深得其外祖母——汉景帝之母窦太后的宠爱。

金屋藏娇

景帝的薄皇后无出。由于没有嫡子,景帝最初遵照‘立长’的传统立自己的庶长子刘荣为 太子。刘嫖希望自己的女儿陈阿娇能成为汉朝皇后,就想把女儿许给太子刘荣。不料遭刘荣生母栗姬无礼拒绝。馆陶长公主震怒,遂起废太子之心。

是时,胶东王刘彘的生母王娡只是景帝后宫里一个地位普通的‘美人’。然而王美人聪敏世故,一发现有机可乘立刻曲意迎合,百般讨好馆陶长公主,为自己的儿子谋夺太子之位。

一日,长公主抱着刘彘问:“彘儿长大了要讨媳妇吗?”胶东王刘彘说:“要啊。”长公主于是指着左右宫女侍女百多人问刘彘想要哪个,刘彘都说不要。最后长公主指着自己的女儿陈阿娇问:“那阿娇好不好呢?”刘彘不着痕迹地看了母亲一眼,见王娡微微点头,于是就笑着回答说:“好啊!如果能娶阿娇姐姐做妻子,彘儿一定造一座金屋子给她住。”这就是成语金屋藏娇的由来。

此典故载于 班固《汉武故事》:“帝以乙酉年七月七日生于猗兰殿。年四岁,立为胶东王。数岁,长公主嫖抱置膝上,问曰:‘儿欲得妇不?’胶东王曰:‘欲得妇。’长主指左右长御百余人,皆云不用。末指其女问曰:‘阿娇好不?’于是乃笑对曰:‘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

“金屋藏娇”婚约是当时汉朝政治的一个转折点。馆陶由于女儿婚约已定,转而全面支持刘彘上位。经其一番刻意经营,景帝震怒,厌恶粟姬,废太子刘荣,贬为临江王,贬栗姬入冷宫。不久,册封王娡为后,立刘彘为太子并给刘彘改名为刘彻。

恩情

太皇太后窦氏去世之后,武帝亲政,逐步坐稳帝位,终于大权独揽。可叹的是:“苦尽”之后未有“甘来”,能够“同患难”的夫妻却不能“共富贵”。

陈后出身显贵,自幼荣宠至极,性格骄纵率真,且有恩于武帝,不肯逢迎屈就,夫妻裂痕渐生。兼之岁月流逝,却无生育,武帝喜新厌旧,厌弃于她。《汉书》记载:武帝得立为太子,长主有力,取主女为妃。及帝即位,立为皇后,擅宠骄贵,十余年而无子。

汉武帝喜好女色,多内宠,后宫无数。后宫中,汉武帝母姐平阳公主进献的女奴卫子夫(史书中记过卫子夫弟弟卫青的一段-其父郑季,为吏,给事平阳侯家,与候妾卫媪通。秦汉时期的妾,有女奴的含义。所以。卫女随卫媪,为平阳府中奴)最先为武帝生育三女一子。

此时,汉宫里发生一件真相莫测的“巫蛊”案,矛头直指被汉武帝冷落已久的陈皇后。汉武帝命酷吏张汤查案。

元光五年,二十七岁的刘彻以‘巫蛊’罪名颁下诏书:“皇后失序,惑于巫祝,不可以承天命。其上玺绶,罢退居长门宫。”从此,武帝把陈后幽禁于长门宫内;衣食用度上依旧是皇后级别待遇不变。( 虽废,供奉如法,长门无异上宫也。”资治通鉴卷第十七 汉纪九。上宫:即一般宫殿。)

至此,金屋崩塌,“恩”“情”皆负。

魂归何处

关于陈后去世,《汉书/外戚传/卷六十七》上记载为:后数年,废后乃薨,葬霸陵郎官亭东。

《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薨”【说文】公侯卒也。【白虎通】薨之言奄也,奄然亡也。又【集韵】呼宏切,音訇。众也,疾也。【诗·周南】螽斯羽薨薨兮。【大雅】度之薨薨。在古代主要针对地位高的人士所用,一般是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唐书·百官制》:“凡丧,二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自六品达于庶人称死”。清代皇室成员中,皇帝皇后和皇太后等身故称“崩”,皇贵妃以下到嫔称“薨”。”

由此可见陈皇后的葬礼规格同王侯,乃是以礼下葬。(关于这个礼,有猜测也有人猜测是是翁主之礼。) 陈皇后与其母馆陶大长公主刘嫖一起葬于窦太后陵墓侧,即陪葬于汉文帝的霸陵。天可怜见,陈阿娇最后是和真正疼爱自己的母亲、外婆和外公埋葬在一起,而不是屈辱地和其他嫔妃一起埋在‘妃园’。所来,也是值得庆幸的了。

‘金屋藏娇’的故事彻底落幕。留给人们的是长长的叹息,留给历史的是无尽的遗憾和悠远的回响。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的诗句随着‘金屋藏娇’的故事流传至今,寄托后世无数俊杰对这位美丽高贵的皇后的充分理解和无限同情.

恩情中道绝

祖母窦太皇太后去世后,汉武帝亲政,终于得以大权独揽。可叹的是:“苦尽”后未有“甘来”,能“同患难”的夫妻却不能“共富贵”。

陈皇后出身显贵,自幼荣宠至极,难免娇骄率真;且有恩于武帝,不肯逢迎屈就;与汉武帝渐渐产生裂痕。兼岁月流逝,却无生育;武帝喜新厌旧,爱弛。

汉武帝喜好女色,多内宠,后宫无数。后宫中,汉武帝同母姐平阳公主进献的女奴卫子夫最先为武帝生育三女一子。

此时,汉宫里发生一件真相莫测的“巫蛊”案,矛头直指被汉武帝冷落已久的陈皇后。汉武帝命酷吏张汤查案。

巫蛊,“巫鬼之术”或“巫诅(咒)之术”,具体包括诅咒、射偶人(偶人厌胜)和毒蛊等,是源于远古的信仰民俗,用以加害仇敌。当时人认为:让巫师、祭司等人把桐木偶人埋于地下,再诅咒所怨者,被诅咒者就会灾难。由于古人迷信,对巫蛊的威力深信不疑。后代又有许许多多的冤屈后宫嫔妃以巫蛊罪名被杀害。

“巫蛊”自古是宫廷大忌;又因为操作简便,说不清道不明,被怀疑者根本无法自辩,一直是栽赃陷害对手的绝好伎俩。综观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无数后妃、重臣、皇子和公主冤死在这两个字上。

元光五年,二十七岁的刘彻以‘巫蛊’罪名颁下诏书:“皇后失序,惑于巫祝,不可以承天命。其上玺绶,罢退居长门宫。”从此,武帝把陈后幽禁于长门宫内;衣食用度上依旧是皇后级别待遇不变。

至此,金屋崩塌,“恩”“情”皆负。

陈皇后数年后病逝,最后以翁主之礼与其母馆陶大长公主刘嫖一起葬于窦太后陵墓侧,即陪葬于汉文帝的霸陵。天可怜见,陈阿娇最后是和真正疼爱自己的母亲、外婆和外公埋葬在一起,而不是屈辱地和其他嫔妃一起埋在‘妃园’。

‘金屋藏娇’的故事彻底落幕。留给人们的是长长的叹息,留给历史的是无尽的遗憾和悠远的回响。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的诗句随着‘金屋藏娇’的故事流传至今,寄托后世无数俊杰对这位美丽高贵皇后的充分理解和无限同情。

巫蛊迷雾

陈阿娇陈皇后失位,明面的罪名是‘巫蛊’。但陈后‘巫蛊’一说,后世多认为推敲起来破绽百出,总体上匪夷所思。首先,陈皇后自幼长于皇家,不可能不懂得“巫蛊”的后果。而史记中曾记载:陈皇后母大长公主,景帝姊也,数让武帝姊平阳公主曰:“帝非我不得立, 已而弃捐吾女,壹何不自喜而倍本乎!”平阳公主曰:“用无子故废耳。”馆陶公主问平阳公主陈皇后被废除的原因。平阳公主的回答是“无子”却非明面上的巫蛊一说。这样的说法和巫蛊相比十分的矛盾。馆陶公主质问平阳说:“帝非我不得立,现在却把我女儿废了,这是怎么回事?”而当时平阳说的是因为无子所以废。其实她当时一句巫蛊就完全可以让馆陶公主封嘴,而她并没有这样说。馆陶的态度也很奇怪,如果是巫蛊的话,那在古代可是死罪,沾染上了,管你是什么皇亲国戚都照杀不误。一般人碰到这种事,躲还来不及,而她却敢如此公开的去质问,可见阿娇并未做什么巫蛊。

古代女子被休。先必须要说说古代婚礼的六礼七出三不去。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七出是:“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口多言”“窃盗”。特别要说明的是以下三点:无子,是就妻子过了五十岁以后来说;口多言,指拨弄是非、离间亲属。妒,更多是认为妻子对丈夫纳妾的忌嫉有害于家族的延续;恶疾是指耳聋、眼瞎、腿残疾等严重的疾病。

三不去:“有所取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第一是指结婚时女方父母健在,休妻时已去世,原来的大家庭已不存在,休妻等于是无家可归;二是和丈夫一起为父亲或母亲守孝三年的不能被休;三是丈夫娶妻的时候贫贱,后来富贵了。“三不去”是作为“七出”规定的补充规范,但指出“恶疾及奸者不在此列”。也就是说,妻子若符合“七出”中的“有恶疾”及“淫”两项,则不在“三不去”的保障范围之内。另外,若有义绝的情形,法律规定双方必须离婚,则“三不去”亦没有保障。

六礼自不必多说,大家都知道陈皇后是汉武帝的第一任皇后,陈后自然是经过了六礼所娶进门的(虽然好像汉朝有一段时间皇太子不须行亲迎礼,但这不是重点)。

七出中大家也知道,陈后主要是因为妒且无子而废(当然还有巫蛊,这是后文)【①平阳公主曰:“用无子故废耳。”②以故陈皇后骄贵。闻卫子夫大幸,恚,几死者数矣】妒且不必说,因骄傲且高贵,她无须忌讳任何人,其性格的养成,一定程度上也证明了其出身的高贵。若是从小母亲不爱,皇帝舅舅不喜(要知道皇帝的态度可是决定了大多数人对她的态度啊),外婆亦不宠(她“一哭二闹三上吊”时,宫里可还有个外婆啊,若是从小看到的是外婆的脸色,至少也会有点心理恐惧吧,至少不敢在还有个更大的主子时,闹到“几死者数矣”),妒是肯定有的,也算犯了七出了,但这不是她被废的最主要原因,顶多也就是引起刘彻一定程度上的爱情疲倦。

另一种更受肯定的说法认为:武帝废后的真正原因是‘防患外戚’。

在汉朝的整个政治架构中,外戚一直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外戚中人,居内宫近宠之利,或辗转于朝堂,或周旋于军旅;集聚庞大的财富、人脉和权势。君主强势时,外戚是皇帝的左膀右臂;但只要稍有不慎,外戚势力就会侵蚀皇权,成江山易主之险。

仅西汉,初期就有诸吕乱政之祸,末期干脆直接覆灭在外戚王莽的手里。所以,任何一个头脑还算清楚的皇帝,都会对外戚有所防备。

另,即使就个人而言,‘外戚’也始终是萦绕于刘彻心中无法消退的阴霾。

只要仔细了解一下刘彻,就会发现这位皇帝终身都在和外戚势力做斡旋和缠斗。刘彻得帝位是因为外戚(姑母馆陶长公主和堂邑侯陈府),险失帝位也是因为外戚(祖母窦太皇太后和窦家);最终保住皇位还是因为外戚势力的手下留情。

对于一个志向高远,心性激烈的年轻帝王来说,这样的经历绝对是刻骨铭心的耻辱。

武帝一生,对外戚的利用和绞杀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制衡、打压、嫁祸、分化、剪除等等手段更是轮番使用,百无禁忌。

执政前期,武帝雌伏于外戚权势(祖母窦太皇太后和窦氏集团);

中 期,离间和对抗外戚干政(主要是其母王太后和舅舅田蚡,窦氏家族);

后 期,打压、分化和平衡外戚军权(卫子夫卫青家族集团,霍去病集团,李夫人李广利家族);

晚期,为了避免外戚母后对下一任皇帝的干扰,竟开‘立子杀母’之先例——直接冤杀昭帝的生母钩弋夫人。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