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个人资料

2017-01-14

导语:阎锡山识时务,也擅长打小算盘,他的一举一动不但牵动着政局,还引发了种种争议。下面小编带你了解阎锡山。

阎锡山

开放分类:中国军阀 人物 国民党 党员 山西人 抗日战争

阎锡山(1883年—1960年),字百川、伯川,号龙池,汉族,山西五台县河边村人。1905年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1909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回国后历任山西陆军监督、新军标统,参加反清活动。民国时期,历任山西省都督、督军、省长、北方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太原绥靖公署主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山西省政府主席、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国防部部长。一级上将。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攻占太原后逃离山西,6月在广州就任国民政府在大陆的最后一任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长。后赴台湾,任“行政院长”及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1960年病逝于台北。

阎锡山 - 人物简介

阎锡山(1883年10月8日-1960年5月23日)军阀。字百川、伯川。山西五台人(现为山西定襄县)。光绪二十九年(1903)六月官费留日,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1905年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宣统元年(1909)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回国后历任山西陆军监督、新军标统,参加反清活动。

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举为山西都督。北洋政府期间支持袁世凯。

1917年,阎兼任山西省长,“一手抓军政,一手抓经济”,先后设立公私合办的山西省银行(1919年,祁县富商渠家出资13万两)、太原兵工厂(1927年,与汉阳兵工厂、沈阳兵工厂并称三大兵工厂)等诸多金融机构和军工企业。

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北方总司令。在山西“清党”反共,次年任第三集团军总司令。

1929年参加讨伐唐生智,被蒋介石委为陆海空军副司令。

1930年与冯玉祥、李宗仁等倒蒋,失败后逃往大连。

1932年任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重新掌握山西军政大权。“九一八事变”后支持蒋的不抵抗政策。抗日战争时期采取“抗日和日、联共反共、拥蒋拒蒋”的两面政策。

1933年8月1日,他正式创办了对山西现代工业发展影响深远的西北实业公司,并出任总理,以实现其亲自制定的《山西省政十年建设计划》。抗战后支持蒋介石与中共作战。

1946年内战爆发,经过80余次的作战,国民党军的杜聿明、汤恩伯、顾祝同、薛岳、阎锡山、胡宗南、王耀武等部,相继受到不同程度的重挫。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攻占太原后逃离山西,6月在广州就任国民政府在大陆的最后一任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长。后赴台湾,任“行政院长”及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

1960年病逝于台北。

名字由来

阎锡山小名叫万喜,有一天,父子俩走在街上,见许多人围着看告示,挤进去一看、见是山西武备学堂招生,回家后,父子俩商量了一夜,就决定前去报名。当天夜里,阎书堂翻来复去地怎么也睡不着。想到儿子如果考进武备学堂,毕业后就成了带兵的武官,人前该何等光彩?后来,猛地想起,如果儿子做了官,还叫小名,“万喜”“万喜”地到处叫,实在不雅,就想给儿子起个响响亮亮的官名。因为他素日迷信,就又想到该给儿子算个卦,看能不能考取,顺便请算命先生帮助起个官名。

阎书堂把阎万喜的生辰八字,告诉算命先生。算命先生认真推算了一番后,说阎万喜五行缺金,这次考试一定得中。阎书堂又请算命先生结合阎万喜的命相,给儿子起个官名。算命先生摇头晃脑了半天,经过再三推敲商酌,最后决定叫“锡山”。从此,阎万喜就改名叫阎锡山了。

阎锡山 - 人物点评

■有学识。 1931年2月28日,阎锡山日记写道:“苏格拉底行于街,无故被棍击,睹者不平欲为之报复。苏曰:驴踢人一蹄,人岂可还驴一脚?此与孟子与禽兽有何难焉同,乃是不直之忍。”研究过苏格拉底和孟子,阎锡山还有点学贯中西的味道。

■好作诗。阎锡山在日记中写了不少古体诗,如1933年8月记:“一病缠身万事休,光阴虚度古人忧,此生尚有几多日,岁月何堪若此流。”1937年7月记:“做事知难行若易,做人知易行却难。毋论做人与做事,寻着难处易其难。”学者李蓼源称,阎锡山一生写过百余首诗,但多为打油诗,多不合韵律,本人也仅求其顺口而已。

■很精明。人人都说阎老西精明,此言不虚。1937年2月4日,阎锡山写了一篇日记谈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反对左可以,自己不当站在右边。反对右可以,自己不当站在左边。站在左边反对右,站在右边反对左,不是消敌是树敌。”

■通军事。1938年6月19日的阎锡山日记写道:“德日的战术是侵略性的,强国对弱国,用之利多害少……吾国今日与日本作战,是以弱对强,采德日战术甚为不利,但举国军人所学如此,非特更改不易,言更改且难,真是错路定深难返回,谋国必须事事图始虑终。”1941年3月8日写道:“不容部下犯罪是义,预防部下犯罪是仁,做官长必须仁义具备。”虽然阎锡山打过不少败仗,但从日记上看,他的用兵和带兵之道还是可圈可点的。

■善总结。1949年8月26日,阎锡山对开会进行了一番总结:“我感到现在各种会议多呈下列现象:一、背诵图书目录的会议。二、老鼠会议。三、小孩说故事会议。四、逞能会议。五、报复会议。六、矜功会议。七、泄愤会议。遂致发言多离开议题,决议多不依据发言,演至儿戏加深,仇恨加大,造成分奔的恶果。这种会议真是煞人情绪,增人厌心,白度时间,滥费人力,此一端即造成灭亡而有余,真令人不知何者结成此果。古人说:无主乃乱,制度使然,抑领导失当所致,令人不解。”

阎锡山 - 其他信息

个人着作

阎锡山的处世哲学奉行“中道”,这是他对儒家“中庸之道”的理解,泰戈尔来华访问期间路过山西,曾问他哪里有“中道”,他说“中道”在上海、北京都找不到了,就是太原都找不到了,只有在村野乡郊才能找到一些。他用三条线来解释“中道”,上下两条线都是偏道,中间那条才是”中道“。”中道“思想对他的影响非常大。

阎锡山的言论汇编成册的主要有《阎伯川先生言论辑要》、《阎伯川先生抗战复兴言论集》、《三百年的中国》、《大同世界》、《大同之路》。

阎锡山故居

阎锡山故居,位于山西省定襄县城东北22公里的河边村。始建于二十年代初,三十年代结束,建造时间长达14年之久,耗资140万两银。整个建筑群坐东向西,原长135.2米,宽119.7米,占地面积61834平方米,近30座院落,八百余间房屋。现存18座院落575间房屋,占地面积3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总体设计分为上下两院,前后为东西花园。

阎锡山 - 人物评价

孙中山于1912年9月视察太原时曾说:“去岁武昌起义,不半载竟告成功,此实山西之力,阎君百川之功。……倘非山西起义,断绝南北交通,天下事未可知也”阎锡山夤缘时会登上都督宝座并获得如此评价,在国内是仅有的一人。

《财经国家周刊》:在民国一众赳赳武夫中,阎锡山却出人意料地对工业建设、货币政策、财税体系乃至整个经济运行规律有深入而切实的把握。在他几近40年的全盘掌控下,山西这样一个无论地理方位和资源禀赋都毫无优势的内陆省份,在整个民国时代的满目疮痍之中保持相对的富庶、平静,可谓是全盘失败的民国经济财政史上一丝微弱的亮色。

凤凰网:阎锡山识时务,也擅长打小算盘,他的一举一动不但牵动着政局,还引发了种种争议,他拥护蒋介石,却也反过蒋,他围剿红军,却又和八路军联合抗日,他投身抗战,可是也小心避免得罪日本人。对于家乡山西的发展规划,阎锡山亲力亲为,不遗余力,他搞水利,推广蚕桑,发展教育,还建起太原兵工厂和火药厂,山西从贫瘠的农村蜕变成为进步的模范省。

《文汇读书周报》:“作为山西的‘模范督军’,阎锡山实际上处在一个独立王国之中。尽管当时晋西南地区还存在粮食短缺,但阎锡山为一千一百万人带来了繁荣,在中国,他们最富裕,因而他便显得出类拔萃。”这些溢美之词出自美国《时代》杂志。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